微信分享图

色戒·张爱玲·思索(3)

注:对张爱玲原著《色·戒》一一赏读,一一做主观之解。色戒·张爱玲·思索是书者对所写文字的大致归纳,尤其思索部分多为以前的文字挪借过来——与色戒·张爱玲部分的文字或多或少有着某种联系而已,谈不上什么紧密。
 
色戒·张爱玲·思索(3)
刘晓林
张爱玲文:牌桌上的确是戒指展览会,佳芝想。只有她没有钻戒,戴来戴去这只翡翠的,早知不戴了,叫人见笑——正眼都看不得她。

易太太道:“不买还要听你这些话”说着打出一张五筒,马太太对面的黑斗篷啪啦摊下牌来,顿时一片笑叹怨尤声,方剪断话锋。

大家算胡子,易先生乘乱里向佳芝把下颏朝门口略偏了偏。

她立即瞥了两个黑斗篷一眼,还好,不像有人注意到。她赔出筹码,拿起茶杯来喝了一口,忽道:“该死我这记性!约了三点钟谈生意,会忘得干干净净。怎么办,易先生先替我打两圈,马上回来。”

易太太叫将起来道:“不行!哪有这样的?早又不说,不作兴的。” 


刘晓林评:只有单帮的买卖人佳芝戴来戴去还戴这只翡翠的钻戒!怨谁呢?易太太对易先生发怒了:“不买还要听你这些话”---这不是让我跟佳芝一样叫人见笑。“大家算胡子,易先生乘乱里向佳芝把下颏朝门口略偏了偏。”----问题出来了!明眼读到这里应该会感觉到易先生与佳芝之间会有“情况”。当然情况的大小至此只能猜个端倪。佳芝要走,易太太不让了---人家是真正投入到了“牌桌”:沉进去了,不像佳芝做事“不专一”。(也可能佳芝做事比易太太更专一。)可怜的易太太,易夫人!可能不知哪个院就要起火了!! 


张爱玲文:

“我还正想着手风转了。”刚胡了一牌的黑斗篷呻吟着说。

“除非找廖太太来。去打个电话给廖太太。”易太太又向佳芝道:“等来了再走。”

“易先生替我打着。”佳芝看了看手表。“已经晚了,约了个掮客吃咖啡。”

“我今天有点事,过天陪你们打通宵。”易先生说。

“这王佳芝最坏了!”易太太喜欢连名带姓叫她王佳芝,像同学的称呼。“这回非要罚你。请客请客!”

“哪有行客请坐客的?”马太太说。“麦太太到上海来是客。”

“易太太都说了。要你护着!”另一个黑斗篷说。 

刘晓林评:“黑斗篷呻吟着说”---“呻吟”也可以如此来用?要么怎么有人称张爱玲为天才!天才的智商是不用说的,而最直接的应是与众不同,比如张爱玲---别人不用、不敢用的、认为不合适的文字,我用。“易先生替我打着。”“我今天有点事,过天陪你们打通宵。”佳芝与易先生应和着、酝酿着自己的计划。“王佳芝”像同学的称呼,更可以知道蒙在谷里、痴心于打牌的易太太已经急了:这回非要罚你。坚决让王佳芝请客。行客请坐客?规矩还是要讲的,虽然在“牌桌”上。

张爱玲文:

她们取笑凑趣也要留神,虽然易太太的年纪做她母亲绰绰有余,她们从来不说认干女儿的话。在易太太这年纪,正有点摇摆不定,又要像老太太们喜欢有年青漂亮的女性簇拥的众星捧月一般,又要吃醋。

“好好,今天晚上请客,”佳芝说。“易先生替我打着,不然晚上请客没有你。”

“易先生帮帮忙,帮帮忙!三缺一伤阴骘的。先打着,马太太这就去打电话找搭子。”

“我是真有点事,”说起正事,他马上声音一低,只咕哝了一声。“待会还有人来。”

“我就知道易先生不会有工夫,”马太太说。

是马太太话里有话,还是她神经过敏?佳芝心里想。看他笑嘻嘻的神气,也甚至于马太太这话还带点讨好的意味,知道他想人知道,恨不得要人家取笑他两句。也难说,再深沉的人,有时候也会得意忘形起来。

 

刘晓林评:女人任何时候、任何年龄都是需要“感觉”的:需要赞赏,只有自己才是最好。(此处绝对了!)像易太太这样既喜欢跟年青漂亮的女性在一起来"衬托"自己又怕"衬托"过了!如此难度实不亚于哥德巴赫猜想的难度。“阴骘”?评骘高低。张爱玲冷不丁会在白开水中放入少量的白兰地,妙得读者要时时做好查证的准备----很多事情不是每个人都有回味的资格的。大雅过后,“找搭子”方言又来了!

“我就知道易先生不会有工夫,”马太太说。聪明人任何时候都有,比如此时的马太太。佳芝有了防范,易先生却有些陶醉了。还是张爱玲高,该写得写完了,如果不懂她会加以注释:也难说,再深沉的人,有时候也会得意忘形起来。


张爱玲文:

这太危险了。今天再不成功,再拖下去要给易太太知道了。

她还在跟易太太讨价还价,他已经走开了。她费尽唇舌才得脱身,回到自己卧室里,也没换衣服,匆匆收拾了一下,女佣已经来回说车在门口等着。她乘易家的汽车出去,吩咐司机开到一家咖啡馆,下了车便打发他回去。

时间还早,咖啡馆没什么人,点着一对对杏子红百折绸罩壁灯,地方很大,都是小圆桌子,暗花细白麻布桌布,保守性的餐厅模样。她到柜台上去打电话,铃声响了四次就挂断了再打,怕柜台上的人觉得奇怪,喃喃说了声:“可会拨错了号码?”

是约定的暗号。这次有人接听。

 

刘晓林评:佳芝终于脱身,费尽唇舌:可能已到唇干舌躁的地步了,要么此处用费劲口舌来描述就已足够了!哎!都怪佳芝不请客,更重要的是临牌逃脱。

自己的卧室在易先生的府中,车早已在门口等着。看来早已经做好了安排。吩咐开到,打发回去---不能小看了佳芝!做事情实在是利索。进入了咖啡馆,氛围换了:谨慎的叫人起疑了!佳芝有情况。如果再把她当作单帮的买卖人,那读者就真会被张爱玲看笑话了:写文章让读者猜度比做游戏好玩多了!

说说张爱玲
刘晓林

今年是张爱玲女史90周年纪念,我想说说她。
 
对于她,我谈不上什么认识。了解尚且算,比如我知晓她的人生框架、留世著作的名字、傅雷先生关于她的有关评介;可以一提的是,我曾经在某一时间精读了一遍她那《色戒》——边读边析,每日千字左右,20余日品赏完毕。因此,说说张爱玲的主要“感受判断”源于那对《色戒》一书浮光掠影的剖析。
 
她写过《传奇》,我自然没读;有人说她也很传奇,我不这样看。你想:家世显赫却内心善良,向往自由却喜欢孤寂,才华斐然却清高不逊。在这交织的种种“矛盾”中产生出“张爱玲”,实在有些自然。传奇吗?那要归功你我传的结果!张爱玲的光阴中经历的事与遇到的人正常不过。早年成名上海,挫折后转道香港,直至暮年客栖美国。繁华的如此悲凉?抑或悲凉的如此繁华?你我怎么想都可以。千载沉香遗迹在,似乎有些怜悯式的赞誉;谁将绝调写风神?似乎有些赞誉式的怜悯。

张爱玲在20世纪的某一天说出了这样的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一九九五年九月八日,张爱玲因心血管疾病在洛杉矶西木区的公寓里被发现离世。(根据法医的鉴定,她逝世的日期应该是六、七天以前。)你我可以天真地傻想一下:张爱玲的一生究竟是因为“生命之袍”的过于华美才经受了如此斑斓的磨难?还是“虱子”太多才致使其遭遇了如此沉重的落寞?或许两者兼而有之吧!一个人的才华可以看作为华美增加的筹码吗?能否将与张爱玲脱不了干系的胡某人划入“虱子”的范畴呢?所谓的“旁观者清”只不过是特定时空中的特定强调而已!有些许道理,但一定不是全部的道理。

作为“世俗得如此精致”的张爱玲对饮食、居所、穿着上有着凸显的“张氏风格”。饮食的“油、甜、软”,居所的“静、雅、香”,穿着的“奇、炫、酷”陪伴了她的一生。在20世纪的中国女作家中如此新潮、矛盾的享乐主义者鲜见出其右之俦。这得益于她的优越环境,更得益于母亲对她的影响。有关资料写:“在张爱玲的心里,母亲是整个家族里最为浪漫的一个人物。……在有关张爱玲的相册中,有一帧黄逸梵在法国海船上的照片,照片中的母亲(黄逸梵)一袭法式时装,迎着海上渐染开的晨曦,手扶船舷,留下一个柔和典雅的侧影,母亲在张爱玲的眼里是精致的开始。”世俗得如此精致——换句话,世俗得与大雅已然模糊了!或许天地间万物的区别本就是了了,之如雅俗之辩。张爱玲搞不懂,谁又搞得懂?

(在情感上,她是决绝者中少有的忍者,她更是忍者中罕见的决绝者。“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为胡某人考虑,在没有正式分手的时候,在某些场合竟以兄妹相称。后来,她却连胡某人颇为得意的寄到美国的著作都原样退回了。为什么?“如果情感和岁月也能轻轻撕碎,扔到海中。那么,我愿意从此就在海底沉默。你的言语,我爱听,却不懂得;我的沉默,你愿见,却不明白。”张爱玲自己的话可以作为注脚。而对另外的“恋人”桑弧、丈夫赖雅,她则表现得完美如天使,无可挑剔。)
 
说说张爱玲,说什么呢?她的人,我不曾见过;她的经历,我也只能“道听途说”。好在她《色戒》的文字,我的确读过。顺摘原文如下:“权势是一种春药。”对不对她不知道。她是最完全被动的。又有这句谚语:“到男人心里去的路通过胃。”是说男人好吃,碰上会做菜款待他们的女人,容易上钩。于是就有人说:“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据说是民国初年精通英文的那位名学者说的,名字她叫不出,就晓得他替中国人多妻辩护的那句名言:“只有一只茶壶几只茶杯,哪有一只茶壶一只茶杯的?”(刘晓林评:类似的话,对的成分多,虽然通俗但真正弄懂了也不简单。第三个引号里的话是谁说的?简直俗之又俗,但你又不能不服。张爱玲可能碍于诸般事由没有讲明。今天,张爱玲已西游、说“妙语”的人游的更西,所以我要讲明了。有人刻过一方图章: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并且想和周游三十六国的康长素比一比到底谁牛。此人便是民国北大四大才子之辜鸿铭老先生----他不仅精通英文还有日文和我们很难搞懂的其他文。他的妙喻:男人如茶壶,女人如茶杯,一个茶壶应当配几个茶杯,但没见过谁家一个茶杯要配几个茶壶的。像这样的话影响了很多人,自然影响了张爱玲。)“一种失败的预感,像丝袜上一道裂痕、阴凉地在腿肚子上悄悄往上爬。”(刘晓林评:如此来形容一个人的跌至低谷的情绪,如果我与一万个人打赌:谁见过如此的句子?我想说没见过的一定会赢。)如上的文字传递出张爱玲的直率、不羁,同时也不乏含蓄、幽深。木心先生如是评价:她称得上“活过”、“写过”、“爱过”。我对此默许!

九天居士文:“过去不能完全还原,未来不能精确预测,当下也未必就能好好把握!这就是真实的人生。”说说张爱玲,只能说说!她在矛盾中走完了一生,她在矛盾中真实着。张爱玲就是张爱玲,够了!
 
而今几人游于艺
(生活比艺术更重要)
刘晓林

    游于艺,多惬意的事情!而今几人游艺?我问。不多了,我答。
   
    当今的神州大地兴起的“艺术热”已经远远超出了中国历代,无记是从艺的人还是从事经营艺术的团体。真的有那么多喜欢艺术的人?那么多的艺术家吗?不可那,除非自诩。“艺术热”的背后是什么?经济热。从20世纪90年开始,更多的人认识到原来做艺术这一行也可以挣钱糊口,甚至发家致富。于是数以不知道多少计的人们(包括原本艺术细胞极度缺乏的人们)投入了艺术的海洋“搏击”了,绝不是无所谓悠哉的“游于艺”。
    “游于艺”圣人孔子如是讲,也不可盲信,必须剖解才行。世间任何箴言玉律只要你我肯费心思去挖掘,一定可以找出其背后的“隐条伯”。(万事万物都有各自存在的独特的“环境”)既然有着“隐条件”,我们哪能不假思索的照搬,完全“移植”或“嫁接”呢?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断则艺术无!生活的含义一定与生下来、活下去紧密相关。而于艺术我则一直相信其“诞生”与人类某一“瞬间”产生的兴趣有关。无论如何要想将此“瞬间”的兴趣得以持续下去(换言艺术诞生后能够得以更好发展下去)实在是离不开生活的基本保障。据说晋时的大名士王羲之、陶渊明、谢安等是游于艺的典范,每当提及诸贤的游于艺,许多人便会羡慕而忿慨地说:你瞧人家是什么心态,我们哪能跟他们比呢?他们有可观的奉禄来养活他们的游于艺,你我可以吗?再说好的心态从哪来?对稀有动物般的高士而言少不了参悟修炼,对离不了人间烟火的芸芸而言首先要吃饱饭!
 
    而今几人游于艺?我再问。不多了!我再答。
   
    静下心来想一下,这未尝不是好的事情。我的认为:艺术永远是少数人的事情,尽管大多数人也有需求,但离开了艺术,无数的众生依然可以过得很好。顺便插一句难为我自己的话:恍恍中割掉了自己耳朵、伟大的凡高,是为艺术还是为生活而去?是艺术的殉道者还是生活的无奈者?他把答案带进了天堂,只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猜想。总之,我最后要说:艺术很重要,生活比艺术更重要!

作者:刘晓林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