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匿名女性:帕蒂·卡罗尔的摄影观念

匿名女性:帕蒂·卡罗尔的摄影观念

                                      

 

   

 

   

女性主义介入艺术史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1年,美国艺术史家琳达·诺克林在《艺术新闻》(Art News)上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Why have been no great women artists?)一文。该文被视为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的“开疆”之作,琳达也奠定了她在女性主义艺术批评中的先锋者地位。1988年,琳达将该文和其他相关论文著作结集,命名为《女性、艺术与权利》(WomenArtand Power and other Essays)出版,成为女性主义艺术批评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该书中,诺克林提出了一些重大问题和观点:比如权利在艺术领域如何运作?观看、情欲和女性在艺术作品中形成怎样的关系?女性艺术家如何打破本质论主张的柔和、纤细的“女性”风格形成新的创作特质?在男性主宰的权利机制下如何构建女性主义艺术史等?诺克林对于女性艺术与权利关系的不同层面的思考,揭开了女性主义艺术史的序幕,从而引发了艺术史领域内一场前所未有的热烈讨论。在今天看来,诺克林提出的问题对当下的女性艺术发展仍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匿名女性:帕蒂·卡罗尔个展 》正是这样一个关于女性主义的展览,再次挑起女性在社会与家庭之间的不平等现象以及权利的话题。这个展览来自于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99创意中心举办的《匿名女性:帕蒂·卡罗尔个展》,也是该艺术家在中国举办的第一个个展。帕蒂·卡罗尔Patty Carroll是以表现家庭物品和女性之间联系的知名摄影艺术家,现任教于芝加哥美院和哥伦比亚学院。她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平面设计专业获艺术学士学位,在伊利诺伊工学院的设计学院摄影专业获科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大学任教,同时通过自己的工作室从事艺术活动。作为一名当代摄影家,她的摄影作品近年来为芝加哥美术学院、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当代摄影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所收藏。

 

在传统的美术史和美术批评中,女性永远属于边缘的群体。艺术评论家的评论中,对女性艺术家最高的评价莫过于“她画得像个男人,完全不象女人的绘画”。乔治亚·奥基夫以及李·克拉斯纳曾得到过这样的称赞。诺克林曾对女性主义艺术史提出了一个目标:“女性主义艺术史不仅仅是被用来将寥寥数名女性画家和雕刻家进入正统的名单而已,…… 也并非只是肯定其作品,而是通过对其作品德解读,并且往往以违反其原意的方式来解读,质疑为她们找定位的艺术史机制。” “女性主义艺术史乃用来揭露那些把特定艺术创作边缘化,又将特定类别的作品中心化的结构与运作方式。…… 我希望这类分析能让隐而不现者凸现出来女性在父权社会中承受性别、宗教、政治、经济等多重压迫,处于意义生产体系的边缘,所以要看权利在艺术领域如何运作,女性艺术是一个最好的切点。正如诺克林认为的,权力在意识形态这个层次上运作往往显得广泛而绝对,却又似是而非在所谓性别差异论述中证明自己。艺术所呈现的女性根源于社会大众的约定俗成的想法,即男性比女性优越,女性必须受控制,女性是脆弱且被动的,具有理家和养育的功能,属于自然领域的是艺术创作的对象,而非创作者。帕蒂·卡罗尔的 《匿名女性》的系列作品正是从女性身份的角度印证了诺克林关于女性、权利与艺术的观点。她通过把织物覆盖在女性身体和面部的画面构图,试图传递女性身份的不确定性,因而命名为《匿名女性》。这个作品系列起始于卡罗尔客居英国的一段生活,在那里她的职业和个人特征被她的家庭特征所替代。尽管在美国,卡罗尔作为一个独立的女性艺术家并且颇有声誉,但在英国她的夫人身份取代了她的艺术家身份。“尽管和小姐、艺术家、甚或女人相比,夫人这一称呼实在是比较落伍。但是在一个比美国更传统的文化氛围当中,一个人的家庭身份确实是凌驾于一个人的职业或者个人身份的。”对于卡罗尔来说,这有如一种双重身份和生活,由此她开始了匿名女性的系列创作,把僵硬的头像隐藏在琐碎的家庭物品后面,这些照片也是她对自己当时生活“困境”和矛盾心态的一个回应。

 

从英国回到美国后,卡罗尔继续这个项目,对女性身份的探索与质疑成为她艺术创作中的一个主题。在创作材料和手段方面,她选择了西方家庭常见的窗帘作为创作的背景,背景前面是不知名的女性,我们无法看到她们的面容,却可以通过场景的设置感知她们的微笑与哭泣,痛苦与哀思。卡罗尔认为:“创造家园,无论是通过外在形态的更新还是内在舒适感的营造,对许多女人来说是一个持续的普遍性的问题。家园提供舒适,却也是一个可以将修饰点缀取代或隐藏病痛和真实的所在。”作为一个女性艺术家,卡罗尔试图通过作品传达家庭性的两面意义以及女性身份的不确定性与边缘性,并希望这些作品可以为所有的女性提供一个在面对她们所处的困境时可以微笑或哭泣的机会,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关于女性身份的话题。那就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被外部世界所隔断的个人情感、记忆、生活所形成的一个隐藏的身份。培育这些内在的情感和智慧的世界或许是我们最大的挑战,无论我们来自哪里,无论我们在哪里生活。

 

注:本文发表于《画刊》20115

 

圣母像

舞蹈

蜿蜒

作者:malin_rock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