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熊声贵的艺术人生之一——历史的沿革

  “渌山渌水渌悠悠,三刀石下状元洲。马脑潭前龙现爪,姜湾文笔点春秋。”这是一首描写醴陵的古诗,十分形象地道出了这座古城山水相拥、文化氛围浓厚的特点。醴陵地处湘东,与江西萍乡接壤,距离景德镇500余公里,以釉下五彩瓷器闻名于世。(图1)


图1 醴陵市远景

  醴陵制瓷原料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具有发展陶瓷业的优越条件。醴陵烧制陶瓷历史悠久,据考古资料显示,东汉时期开始制陶,北宋时期已能大量烧制青瓷。有文字可考的制瓷历史来自《醴陵县志》的记载,清雍正七年(1729年),广东人廖仲威来醴陵沩山租地设立窑厂,后发展到窑口数十家,瓷厂遍布以沩山为中心的方圆数十里地。至清光绪年间达到顶峰,共有大小瓷厂480余家,龙窑200多座,从事瓷业者数千人,年产釉下青花粗瓷800余万件,销往长沙、武汉等地。当时,醴陵制瓷皆为粗瓷,泥釉粗糙,色泽灰暗,装饰简单,时人称为“土瓷”。与景德镇的“镇瓷”相比,二者品质及价格均相差甚远。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醴陵陶瓷出现了一个历史性的重大转折,熊希龄与醴陵陶瓷的结缘拉开了醴陵陶瓷辉煌篇章的序幕。熊希龄是一个毕生致力于实业、教育和慈善的传奇人物。他立志于实业救国,1904年东渡日本,对日本的制瓷业作了专门考察,回湘后实地调查醴陵制瓷业的现状,提出了“立学堂、设公司、择地、均利”的主张。1905年熊希龄向湖南巡抚端方上呈了著名的《为创兴醴陵瓷业呈端方文》,端方极为赞赏,拨款18000两白银,支持熊希龄振兴醴陵瓷业的计划。

  熊希龄于1906年在醴陵城东姜湾设立了中国最早的陶瓷学校——湖南官立瓷业学堂,除本省的师资外,还聘请江西景德镇的瓷业技师以及日本技师安田乙吉、大凡理吉等为教员,短短数年便培养了上百名优秀的陶瓷技术人才。又设立瓷厂,组建了“湖南瓷业公司”,研究出玛瑙红、海碧、草青、茶褐等几种高火性矿物颜料,开创出前所未有的釉下多彩装饰工艺,醴陵釉下五彩也因此得名。这一划时代的技术使得醴陵瓷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朵绚烂多彩的奇葩。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