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宋庄虽然没有艺术市场,但却有着比中国其他任何地方都多的艺术家。著名前卫艺术家方力钧的工作室也在那里。
这是一个不太大的院子,大概有40平方米左右,院子里除了几棵树以外,最显眼的要算方力钧的“光头泼皮”雕塑了。它们闪耀着金属光泽,颜色不一。院子里有一栋二层的小楼,爬满爬山虎,整栋楼都像是绿色的,与红色的大门相映成辉。走进工作室,里面的空间很大,墙被刷成白色,前面摆满了原木色的画架,上面都是方力钧的作品。房间的一角放着一张很大的工作桌,上面摆着很多他创作时使用的工具。房间的中间摆放着两个沙发和一张小桌,是为来访者准备的。
在进门的左手边10米左右的地方是一个风格简约的楼梯,拾梯而上是方力钧的办公室兼会客室。这里进门右手是他的办公桌,正对门的墙边摆着一组书柜,办公桌和沙发是用两张老式的条案隔开的,地上散落着一些为了出新画册正在挑选的照片。沙发的旁边堆放着一些精装的书籍,如《齐白石全集》、《南宋四家画集》、《中国历史大辞典》等。茶几上放着很考究的茶具和一般画家不同,方力钧的工作室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文人的书房。
我不希望被称为肖像画家
方力钧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引人注目的光头形象,许多的批评家从那些神秘的形象中看到了“充满渴望的、几乎乌托邦式的要求”或是“完全的迟钝状态”。方力钧这样解释他的作品:“我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来源是多元化的,但我又不希望被称为是一位肖像画家,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照相的技术已经非常的先进,而且画画的技术也在不断地提高,画肖像是每个画家都可以做的事情,我是不愿意落俗套的人,我愿意去画一些带有我这个年龄段时代特点的画作,但每个人的形象又是不一样的,所以我抽去了人物的个性化的东西,用他们的共性特征或是和社会之间的一些共同点去描绘我的作品。”
方力钧说,我们这时候来,正是他工作室里作品最多的时候,而且有不少大幅的作品。他正在画着的一幅画,是他迄今为止画的最大的一幅作品,长35米,高4米。这些作品和方力钧以前的作品相比较已经发生了很大转变,以前作品更突出的是故事性,就像通过作品在给人讲述一个故事;而现在的作品则故意强调个性化,把惯性的视觉效果去掉,他更希望人们从非视觉的角度去理解作品。这是方力钧的作品风格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时期。
写出绘画的灵感
方力钧利用他工作室一层的空间来画画,而在二层他更多的工作是整理一些资料和处理一些文字。他认为:“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不仅是画,也有很多的灵感是需要写出来,再转换成图像的。作品只有在最终完成的时候是用图像来表现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工作方式, 我倾向于比较理性的,在工作前期用文字来描绘出我心里的感觉,然后把我不同时期所写下的感觉收集起来放在抽屉里,上班的时候就经常拿出来看看这些纸条,等我激动的心情沉静下来之后,再去创作。另外人偶然的想法都是比较杂乱的,不是很整齐,等我的想法积累多了之后拿出来分类,就可以很轻松地选择什么时期做什么题材,显得很有条理,最后再把它们转化成图像。这就是我的创作方式。”
工作和生活在两个空间
方力钧作品创作的初始阶段,在圆明园的时候,每隔半年他就要换一次工作室,可以说是居无定所,搬到哪里画到哪里。直到搬到宋庄以后,才开始稳定下来。这间工作室是他在宋庄的第二个工作室。把工作室定在宋庄,主要是考虑到这里的地价比较便宜,可以买到足够的空间去进行艺术创作。这个工作室是从1997年开始盖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工作室盖了一半就被迫停工。整整一年,直到方力钧从欧洲工作回来的时候,在宋庄村委会的支持下,这个工作室再度开工,盖完后他搬了进来,一直工作到现在。
方力钧觉得,工作的地方就应该只是工作,所以,他不喜欢把工作的地方装饰得很舒适。他说:“人在工作的时候是不能坐下来的,人要像毛驴拉磨似的不停工作,这样才能更加投入。而回到家中就不一样了,应该充分的休息,享受家带给人的快乐。生活和工作是需要分开的两个空间。”
出处:《北京青年周刊》,2005.7.28—2005.8.03,第29期,总第515期。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