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最近,《中国画五人展》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画廊轻松揭幕。五人者何?无位名不见经传的青年画家。他们的画虽显嫩稚,却不乏清新之气。其中像僧璨这样作中国画,或者说像他这样用中国画表现当代人物的心态、意识和追求的,确实不多见。在中国画这块传统的土地上种植现代艺术思维是需要才华和勇气的。他不拘泥情境的临摹而注重意蕴的开掘,不追求表现的流畅而着意内涵的揭示,不留连山川景物花鸟鱼虫而瞩目人的生存状态,从而确定了自己的审美领地,拓出了自己的创作空间。僧璨参展的二十幅画,以《无题》命题,将人物的不同形态、情态和心态展现于不同的背景之中,让读者去解读、去玩味、去思索、去认知。很显然,他的作品不是那种一览无余、叫一声好便不再留连的浅溪,而是一泓深潭。
画面之一:一只白色鸟立于圆月光晕的老干上,俯视站在其下的一个向它引颈展臂的人。或者说,一个衣着褴褛的人向白色鸟伸出双臂,希望它降临人间。老实说僧璨的画很难叙述和描状。他提供给读者的东西太少,而让人琢磨的东西太多。如此强烈的反差常常造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效果,同时也形成了属于僧璨自己的近似荒诞、朦胧飘渺然而却洗练、简洁的诗意的风格。画面之二:一对男女站在阡陌纵横的土地上。弯弯的小路纠缠在人的脚下,既可以读作捆绑人的绳索,也可以读作人生的轨迹,我问僧璨我对这幅画的理解对不对,他说:“我不能说对与不对,我只能说,读者读画,也是一种创造过程。我喜欢人们能够超越作者。在作品面前,作者是为不足道的。”我想,僧璨的自谦,也正道出了他的追求。
僧璨的这种追求,盖言之,就是力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中国画进行新的探索。这一探索大约在他就读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时就已开始了。他的《与自然对话》、《红云》、《远古的回声》、《天界》等记录了他探索的足印。这次他的参展作品则可视为他进行艺术探讨的最新尝试。对于青年画家来说,没有探索就没有艺术生命。而探索的首要一点是艺术思维艺术观念的更新和突破。形式的变异总是以内涵的丰富和发展为先导。走出藩篱常常被视为异端而招致非议。然而探索毕竟是有才华的艺术家的唯一选择。
作者:岩石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