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山水画是人与大自然对话的精神产物,是古代“天人合一”传统哲学观念的高度体现,是人与自然和谐并存的必然结果。中国传统绘画发展最成熟的是山水,它形成了一套近乎抽象的形象符号和带有程式化意味的创作过程。山水画这一即古老又年轻的画种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关键在于自古至今其风格样式在“变”中得以发展演变,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艺术传统源远流长的延续性。
画家张培武数十年来,用生命活力去拥抱大自然,身体力行地去追求山水精神,山水画成为他言志寄情的主要载体。培武生长于巴山蜀水,足迹遍及祖国名山大川,他力图拓展山水画的题材领域,强化山水画的精神意蕴,为现代中国山水画之讴歌永恒大美另开新面。
培武笔下的山水画作并非宋元山水的沿袭,也非大自然的客观翻板,而是经过对大自然的自我感悟,亦经深思熟虑,以传统笔墨手法对祖国壮美山河的重构于释然。他凭借多年的创作,写生实践和深厚学养实现了山水画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演变,使其画作具有现代的形式感,深沉的历史感和意境的崇高感。每每当培武的山水画作出现在全国大展上,观众不由的得被作品中内涵的精神力量所打动,深深感受到画家心灵的上下求索和真诚返朴,再一次领悟“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古训。
培武研修山水画是从学传统入手的,师古人,师造化中得心源,并在学“法”中求变。师大小李一变也;师荆关董巨又一变也;师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师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师王蒙、石涛又一变也;进而师造化变自我也。正如黄宾虹所言;学画当如蝶之成仙非三期也。如画者之习笔法、墨法、章法,自师古人而师造化,此一期也;如画者拘泥古人而忽视造化,心中无我,易死而无生,此二期也;如画者丹后成仙“法”中无法,随意为之,此三期也。培武得成仙之奥秘,正处在破壳阶段之中。
当代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言:“艺术家是自然规律的探索者。”要成为大画家,其首要条件就是要“深刻观察”,观察对象要寻找发现它的规律,艺术的高低就是看谁对自然规律发现得多。“可染先生还特别强调师造化要极为虚心,只有首先把自己当作大自然的一个小学生,才能驾驭自然,像上帝一样自由创造。”培武正是秉承可染先生的谆谆告诫在写生中充当“实者慧”的。培武在多年的写生中对山、水、树、石、云点景人物等专门研究,并采取各个击破的治学方法,在面对客观自然景观写生中,重新认识领悟自然,寻找新的表现形式,力求达到对大自然不仅表现所见,而且表现所知、所想。任何真正意义上的绘画演变,都可以通过语言显现出来。培武正是从语言的角度对20世纪的山水画进行考察,用笔墨个性走向图形个性,他已深知传统山水画的审美体系更多地依附于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观念。笔墨不仅是视觉,更是传统文化精神,即是坐禅、佛道、玄虚、空灵的体现。
培武近年在中国家国家画院研修山水画,为了能解决个性语言这一难题,他多次外出写生,走的最多地方是黄山,而对黄山情结甚深,缘由对中国“黄山派”创始人浙江、梅青、石涛的崇拜。石涛提出的“笔墨当随时代”、“我自用我法”的见解和他恣意纵横,超凡脱俗,不拘一格的画风对培武的影响极深,也为他追求个性独树一帜,开创新的意境,形成个性语言提供了理念先导。
培武已近花甲之年,正处在山水画创作的巅峰期。创作更多的有意境,高品格“天人合一”的山水佳作,向审美活动的深层次发展,达到“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的理想境界,是他一生乐此不疲追求的目标。我期待他走向艺术和精神的进一步成熟。
涛毅
戊子年冬月
作者:涛毅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