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王林谈展览策划

  记者:王老师在策展界这么多年,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展览,包括成都您也介入很长时间,从九十年代到现在,策划一系列展览,包括后来蓝色空间、K画廊、千高原的展览都有介入,那么对于成都这些展览空间能不能给一个评价呢?

  王林:我觉得成都现在这几个民间的展览空间还是不错的,蓝色空间、K画廊,还有千高原,其规模不是太大但我觉得他们都做得非常努力、认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蓝色空间做得比较稳重,在选取艺术家,对艺术市场操作上,齐向东比较成熟。人也比较沉稳,吸引了一些全国各地的优秀艺术家到成都来做展览。我帮他策划过九十年代上海代表人物的画展。把四川的艺术家推出去,把其他地区优秀艺术家拉进来,他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

  K画廊杨凯,手里有网站,这是他的优势。他比较重视传媒的作用,通过网络的宣传,这样来做,可以发展出一些自己的特点。前段时间展览活动组织老外参加,中外艺术家一起展览,他能够把国外艺术家吸引到这个画廊里面来,进行很现场的中外交流,是很有意思的。这种交流性、碰撞性的展览,对激发成都艺术家创作活力很有作用。

  千高原策展人刘杰比较关注、强调历史和艺术的关系。他做的活动有一种美术史的意识在里面。前次做戴光郁等人的行为艺术,就比较强调展览的文献性。还有这次做的何多苓、何工、施进滇三人展,几位都是在从80年代过来,一直比较有影响、有历史地位的艺术家。他从这个方面突出自己的特点,其实也挺好。因为不同的艺术空间、不同的画廊,如果能够形成不同特点的话,同质化的相互遮蔽就要少一些。让每次活动,大家都有新鲜感,能够受到更多的启发,我觉得这样非常好。

  记者:您做了这么多年策展工作,在策展活动中也会碰到了各种问题,比如说资金,艺术家的组织,展览的方式,艺术家的推广,能不能谈一谈您在这么多年展览策划过程当中,你最关注的一些问题,或者您的经验?

  王林:其实做展览就是一种批评的方式。对我来说,展览的策划,其实跟我自己的批评思路有关系。我比较强调艺术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精神价值和思想价值以及它的社会作用等等。

  做展览有两个意义,一个意义是你去推动你认为有价值的艺术创作,推动当代艺术。从90年代以来,我一直在想做一种很基础的工作,推出一些有创意、有思想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不管是市场接不接受,不管主流接不接受,让他们能够在我策划的展览里面,充分地展示和呈现他们的作品,使他们的作品能够呈现于美术批评,呈现于这个社会的文化舞台。另外一个意义,就是批评思路的针对性。我们总是面临很多问题,艺术不是去谈论这些问题,而是通过作品呈现来指证、来影射、来象征这些问题。这样来做展览,我们感觉到的问题是需要通过作品展览集中来加以呈现的。因为一个艺术家可能有限,但是当我们把不同的艺术家在某一个话题范畴的创作集中起来的时候,就会让观众非常直接、非常强烈的感觉出来。现场很具体,可以感觉到问题的可能性以及它的深度。在某种意义上说,恰恰是展览使问题成为问题,得以彰显。所以对我来说,策划展览最根本的就是批评思想,在今天的文化背景中,你能感悟和发现哪些话题是重要的,然后去做这些题目的展览。

  当然,做展览就得花钱,就得要有条件,那么,不管是大型的展览,比如上海双年展的策划,还是小型展览,你要有韧性和耐心。因为中国的文化语境,其实现在算是稍微好一点,在九十年代初期更艰难一些,但也不是没有可能。钱也好,体制也好,还有展览的其他条件,你作为策展人,你都要去争取,这是非常具体、非常实际的工作。你想通过展览去表达思想,你的努力、辛苦付出很多,其实也是一种幸福。我比较反感纯粹为了商业目的,很草率的、很粗糙的去做展览。展览毕竟是一种文化活动,所以你应该很用心地去做这种事情,不应该为了个人的好处去瞎折腾。

  记者:刚才您也谈到在策展中您比较注重学术性,希望策展人更多关注一些社会话题,能够引起大家关注的问题。现在很多人是商业老板,您刚才也提到了,他们主要是逐利这样一个状况,因为现在毕竟是市场化时代。那么艺术家,或者是画廊,他以学术性工作逐利这种情况应该也可以理解。成都的这三家画廊,您认为成功的展览有哪些,能各自评价一下吗?

  王林:其实画廊总带有它的商业性,它不是一个公益机构,它不可能做纯粹学术活动。它不是赞助机构或基金会,所以它肯定要做买卖。市场应该用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它,该进入市场就要进入市场。只是我觉得作为画廊来说,做学术活动,可能要有一点区别,因为学术活动和画廊的市场经营是两条不同的线路。但是两个直线可能有一个交点,这个交点是什么呢?画廊要推出艺术家,要推出新的作品,着眼于这个艺术家这个作品的增值,艺术品的增值显然跟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价值有关系,跟这个艺术家的历史地位有关系。在价值判断的历史期待这一点上,学术和市场有共同点,这是一个相互关系,市场期待要去挑选,学术思考也要去挑选。

  批评就是一种挑选。它总是倾向于选择一些能够进入艺术史的作品,起码是批评家认为它有价值,然后来做传播或阐释。在这一点上,它跟一些学术性画廊是相同的。我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画廊其实可以分为学术性画廊和商业性画廊。学术性画廊是把我认为有学术性的作品推荐给收藏家,价值是我给出的,是我认为它有价值应该收藏,你们看了以后也觉得有价值,来参与收藏,这是价值的给出和协商的关系。但是商业性画廊不一样,商业性画廊是根据买家的口味来定做的,你喜欢什么我给你找什么,然后我卖给你,我在中间赚钱。这中间是有区别的。

  我刚才说的成都这三家画廊,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具有学术性画廊的属性,这是我谈论他们的原因。成都画廊多得不得了,为什么我们不去谈论?因为是商业性画廊,商业性画廊不关心艺术正在发生的变化,只关心哪些艺术品能够赚钱。

  记者:王老师是性情中人,特别关注人文关怀,对于人文历史特别关注,对于国家的政策也很关心,是一个真正的社会活动家。王老师亲眼见证了成都这么多年的发展,也在这个过程中起了推动的作用,作为一个艺术重镇,成都最重要的就是它的艺术资源特别的丰厚。尤其是今年,几个艺术群落相继成立,簇桥蓝顶、三圣乡荷溏月色蓝顶二号坡地、非遗公园国际现代艺术城、青城山美术馆群,马上川音美院也会成立一个北村艺术区。成都这几大艺术群落,艺术原创资源非常丰厚,相对来说收藏资源比较薄弱一些,您有这么多年在艺术与市场之间活动的经验,可以谈一下艺术生态资源的平衡性吗?

  王老师:应该来说,这些年,成都的艺术家工作室、画廊、展馆,都有较大的发展——

  记者(插话):但是也有这样一种说法,成都是一流的艺术家市场,三流四流的收藏市场?

  王林:成都原来是一个古玩市场,一个书画市场。这样的市场要转移到当代艺术品收藏上来,需要有一个时间过程,有待于更年轻的收藏家的出现。如果成都年轻人中有钱的比较多的话,他可能就是收藏当代艺术的大户。我们不要把这个平衡性看成一个城市的平衡,某一个城市可能艺术家比较多,那么它的艺术作品,不一定这个城市都能买下来。艺术收藏都是世界性的。艺术品的经营,即是成都的画廊,也不一定卖给成都的藏家,可能更愿意卖给港台的国外的藏家。当然,本土收藏圈的培养很重要,因为这个市场的培育,关键在艺术品的终极收藏。一个藏家他会带动一批人来关注艺术、关心艺术、欣赏艺术,在艺术欣赏当中得到提高。一个城市的收藏家,特别是当代艺术的收藏家多与少,那么这个城市的文化水准可能就不一样,市民素质就不一样。当代艺术品的收藏,不能光是责怪这个城市收藏的人太少,收藏是市民素质的表现之一。

  我注意到,中国的画廊也好、场馆也好,很少考虑不同阶层的人对艺术品的不同需求。比如说去展览馆,我们在国外,基本上每个人都能够买到自己想买的东西,它有很多关于艺术的东西在卖,有的是原作,有的是复制品,有的是各种各样的纪念品,都是跟当代艺术活动有关的东西。去的人花一点钱也可以买,花很多钱也可以买。但这方面国内就太少了。这个领域有待开发。这不是场馆多少的问题,是文化意识问题。就是要让人来参与,要让更多人来参与,不要把当代艺术看成一个小圈子内的活动,互相在圈子里面自娱自乐。从收藏角度出发,也不仅仅是收藏圈子的活动,应该让更广泛的人都可能收藏到不同的东西。前些年毕加索那些小东西,在国外画廊才卖几百美元,也不是特别贵,也是可以收藏的原作。艺术家的很多东西都可以收藏。总之,不要瞧不起钱不多但是热爱艺术的人,只有很少一点钱,但是他热爱艺术,你就不能瞧不起他。所以我认为这种平衡性是相互的,不能说都是城市的问题、都是市民的问题,其实也是艺术的问题,也是艺术圈子的问题。

  访谈时间:2008年3月28日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