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关山月美术馆特地集粹馆藏关山月先生在抗战时期创作的部分抗战主题作品,于8月3日至8月21日,在该馆举办“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系列专题展第一回展•仇情借笔作镆铘——馆藏关山月抗战主题作品展”。
我们整理关山月早年作品过程中,时光仿佛倒回到六十多年前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广州,关山月只身步行40余天逃难到澳门,沿途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和同胞家破人亡的惨状,激起了对日寇的仇恨,也激发了创作激情,于是他创作了《从城市撤退》、《中山难民》、《渔民之劫》、《三灶岛外之所见》等表现抗战时期民族苦难为主题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关山月以饱蘸着深沉的笔墨,表现了日寇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下层劳动人民在苦海中挣扎的悲惨命运。显示出这位执着地面向民族苦难、面向社会生活、面向人民的现实主义艺术家的可贵。1940年,关山月在澳门、香港举办的以人物画为主体的“抗战画展”,也是他个人举办的第一个画展,引起了两地的广泛重视。画展的成功,正是因为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他能以这样多的作品揭露日寇侵华暴行,表现战时民族的苦难,触及到那个时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与同时代的很多人物画家一样,关山月早期的人物画造型能力,并没有真正达到写实主义绘画所要求的精确程度,他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对民族命运的关注,主要是通过画面人物和空间环境的整体把握得以实现,也就是通过一个特定的场景和人物的组合关系的表现,揭示了人物所处的是地空氛围,从而获得对人物心理内涵的阐释。
在《从城市撤退》这幅长卷作品中,关山月表现了从城市到农村民众逃避战争的悲壮场面,作品中那些只是通过寥寥数笔交代其动态特征的逃亡难民,严格来说仅是作品的点缀,正像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一样,这些似乎不起眼的人物形象却正是作品立意所在。与《中山难民》、《渔民之劫》等作品不同的是,《从城市撤退》》虽然是以广州沦陷的史实为背景,但又不仅仅是表现画家亲眼所见的具体场景,而是画家综合感受的产物。严格地说来,《从城市撤退》不是典型意义上的“人物画”,除了卷首的现代都市景观,构成长卷主体的连绵不断的雪山旷野,实际上是画家对传统北派山水画心摹手追的结果,而这种对冰雪覆盖的北方旷野的表现,既有利于提升画面笔墨语言的单纯性,也有效地烘托了从战火焚烧的城市中出逃的难民所遭受的苦难。
关山月的这些作品,是凭着自己一个中国画家的良知创作的,画面虽然没有直接描绘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勇士,也没有那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亢奋,但从包括后来被郭沫若认为“铃声道尽人间味”的《塞外驼铃》,以及《今日之教授生活》、《老石匠》、《铁蹄下的孤寡》、《鞭马图》在内的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作为一个生活在民间的中国画家对家国的挚爱之情;对日寇以及那些拱手出让国土的国贼民夫的憎恨之感。他没有被廉价的乐观主义或昂扬的战斗激情,冲淡自己对战时民族苦难的现实感受;他也无法超越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局限,去担当启发和教育人民的任务,但他却真实地生活在民族的痛苦和挣扎当中,对战时的苦难有着无法抗拒切肤之痛!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我们今天重新目睹关山月先生半个多世纪前创作的抗战主题的作品,就是为了以史为鉴,从历史中获得启示,更好地面向未来,开创未来!
作者:陈湘波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