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今日的艺术》(十二)作者: 冈本太郎

《今日的艺术》作者: 冈本太郎   翻译: 曹逸冰   文字整理: 李静  插画作者: 董达峰


四、近代文化的世界性
世界变小了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误会我的意思,认为新的东西就要全盘接受,总之模仿外国才是王道。可我并不主张一味模仿。如今的新事物已然跳出了西方或东方这样的空间限制,有了世界性,能被东西方同时接纳。发展到现代,世界终于实现了真正的一体化。在此意义上现代艺术肩负着光辉的历史使命。那么这种“世界性”是如何诞生的?我先简单梳理一下这个过程。



十八世纪后半叶,科学工业的进步催化了工业革命的爆发。不久后,国际资本主义就迅速发展起来了。在那之前,世界其实被分成了无数个自成一体的“小世界”。各国、各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且这些习惯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生活环境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世界观,也就是看待一切事物的观点——宗教与道德自不用说,连审美也各不相同。当时的人们都生活在狭小、局限的“小世界”里。十七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布莱士·帕斯卡曾说:“纬度差上三度,所有法律都会颠倒过来……以河为界的正义太过荒唐,比利牛斯山脉这一边(法国)的真理,到了那一边(西班牙)就成了谬误。”(《思想录》)


随着资本主义在西欧国家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壁垒被不断打破。资本主义生产规模越来越大,需要大量的原材料,而这些原材料很难在一个地方凑齐。为了销售产品,人们也需要到更广阔的世界寻找市场,于是发达国家争夺殖民地的竞争愈发激烈起来。人们开拓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世界终于变成了一个完整的“圆”。

众所周知,在嘉永六年(一八五三年)佩里来日之后,欧美人才真正开始了解日本这个国家。虽然在那之前,传教士也留下了大量详细的文献,但除了极少数的知识分子和船员知道中国东边有一座如梦似幻的孤岛外,大多数西欧人并不知道世上有个叫“日本”的地方。


而对日本人来说,西方人也只是“红毛南蛮”,我们对他们说的语言和情感一无所知。在三百年的闭关锁国之后,西方人突然扛着先进武器现身,要求通商。幕府末期的日本受到了巨大冲击,全国上下惊慌失措,很多人甚至不把西方人当作同类,坚信他们如恶鬼般可怕,避之不及。司马江汉在手记中写道:“在一次宴会上,有位公卿坚称荷兰人不是人,而是野兽,着实令人叹息。”


当时坊间还盛传洋人要喝人血,而且他们能用魔法吸取远处人体内的鲜血。这误会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是有人看见了洋人喝葡萄酒的画面。当年的日本人把红葡萄酒误会成人血可能实有发生,值得玩味的是这件事发生的时间距现在并不久远。没过多久,日本就被不由分说地被拽出了锁国的美梦,以现代国家的身份重新出发。



当然,觉醒的不光是日本,与外界隔绝的所有国家都逐渐睁开眼睛,看到了世界的现实。后来,地球上的所有人都被迫融入了同一个文化圈(虽然政治层面出现了两个世界相互对立的情况,但在文化层面,且不论内容,文化的形态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今时今日,世界的同质化倾向愈发明显,这是一种既不算是“西方”,也不算是“东方”的、全新的世界性氛围。

本文作者与冯骥才先生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