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我和我的音樂經驗

  我這個人似乎“品位”不高,對於西方古典音樂自由缺乏家學,而或許是由於文化隔閡,對BobDylan一代人也是頗爲陌生。但是自己卻對於自由陪伴我長大的本土流行音樂情有獨鈡。這是為數不多的可以讓我和比我小六七歲乃至四五歲的人拉開距離的地方。或許值得當作唯一的資本對他們“炫耀”的話,那麼可以說所謂“小虎隊”、“四大天王”之類的提法就是從我們這一“代”人這裏出現的。此前雖然也有劉文正鄧麗君張明敏——乃至再晚一點的蘇芮童安格——之類,但那畢竟不是所謂“追星族”這個時代的開端。流行歌曲的變換之快,大約幾個月前的老歌就可以被人斥之為“過時”——現在的孩子究竟是在聽周傑倫還是蔡依琳,我實在不敢多說,因為害怕我已經一無所知,但說起我們那個時代名副其實的“老歌”來,卻總還有幾分“昔日重現”的懷舊與得意之情。

  記不清從何時開始,“港臺”兩個字就是聯繫在一起出現的,其實現在想起來,臺灣和香港的流行歌曲真是有很大的不同。今天更多留在印象中的當時的歌曲,想來大部分是臺灣所創作。臺灣又有兩大唱片公司(我並不關心現在是否仍然如此):一“滾石”,一“飛碟”。(對應地,香港也有“華納”與“寶利金”的區別)滾石重創作,飛碟重包裝。滾石的《九大天王十二出好戲》的確要比飛碟的《相親相愛》實力得多。當時的滾石雖然已經是“後羅大佑”的時代,而創作的掌門人李宗盛在藝術品位上不知要比羅大佑低多少,但在流行樂壇後者的才能已經足夠用了。

  其實我聼羅大佑的時候已經錯過了大佑在臺灣最流行的時代。大概我這個年齡大陸的羅大佑迷,除非早慧,都是在後來補上的這一課。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大約是小虎隊和四大天王的年代,那時羅大佑的時代已經過去,一天,班上的一個同學用羅大佑的一張正版的專輯《之乎者也》來還我的錢,才讓我開始發覺流行音樂的另一面的東西。於是世界上從此多了一個羅大佑迷。我也至今感謝這位沒有還給我錢的同學。

  後來讀到馬士芳、吳清聖合寫的《解讀大佑》這篇精彩的評論,瞭解到大佑開始自己創作生涯的時候,已經是臺灣“民歌運動”的後期,所以《之乎者也》中不忘加上一句他對於民歌運動自己的質疑:“風花雪月之,嘩啦啦啦乎?”而關於那場轟轟烈烈的民歌運動,我的知識來源僅僅是逛小書店偶然發現的一本《遙遠的鄉愁——臺灣現代民歌三十年》。作者公路,是一位文采平平,但卻對臺灣充滿理想和真誠的女性。通過這本書,來到臺灣之後又按圖索驥地在誠品找到另外一本研究臺灣民歌運動的重要著作,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研究所碩士班(也就是大陸所說的“碩士研究生”)張釗維的學位論文《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臺灣現代民歌運動史》。兩位作者的描述讓我對一個叫做“淡江”的小鎮充滿了幻想。我想如果我在那個時代,一定也是李雙澤,胡德夫,楊祖珺們的擁躉。

  比起那代人來,羅算是晚輩。寫《鹿港小鎮》的時候是1976年,就讀臺灣中國醫藥學院的羅大佑,正在臺北的仁愛醫院做實習醫生。據説促使羅大佑棄毉從藝的一個重要動機是聽到一個媽媽和年幼的兒子的對話:“不許再哭,再哭我讓實習醫生給你打針!”不過更加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創作《鹿港小鎮》之前的羅大佑竟然從來沒有去過鹿港。這也難怪,《童年》中的那棵大榕樹,也是大佑從家鄉宜蘭的街道口移到“池塘邊”的。不過這都無關緊要,我相信大佑那份原鄉的情感是發自內心的。

  而鹿港在羅大佑那裏,已經成了一個符號,於我,則是一個精神的印跡。初中之後的我,唱著《鹿港小鎮》從青島到北京,再到臺北,感慨著大佑在三十年前的讖言。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還有,今天的鹿港,有的究竟是水泥墻還是紅塼呢?別人告訴我,今天的鹿港,一定是傳統的發明,修建給遊人看的老街,夜市和博物館,當然一定還有媽祖廟和小雜貨店。他們也許是對的。而羅大佑呢?說實話,儘管資深樂評人至今都對他的《戀曲2000》不敢下結論,但凴自己的感覺,我認爲羅大佑的天才的藝術生涯中止於1990年的《愛人同志》專輯,更遑論《美麗島》。我尊敬大佑的過去,但對他未來的創作幾乎不抱什麽希望。

  從情感上,我仍願意把羅大佑和滾石看作同一個圈子。還有娃娃、陳升。大概是1993年,羅大佑的“音樂工廠”莫名其妙地出了一張引起著作權官司的“羅大佑、王洛賓世紀大合作”,去年回青島的時候特地看了一下,其中陳升的幾首歌中都有“助理:劉若英”的字樣——不過相對與我要寫的那個年代,這已經是很晚的事了。

  飛碟裏面的玉女掌門人是伊能靜,當時人們喜歡伊能靜,有些類似于現在中國人喜歡徐靜蕾般的“全民運動”。雖然留在印象中的好歌不多,但的的確確當時很少聽說有人特別討厭伊能靜(當然不是現在的那個寫小說的家庭主婦伊能靜)。不過這也真是飛碟的一大特點:後來小虎隊“單飛”,飛碟包裝的吳奇隆也是這樣——當時吳奇隆並不比小虎隊更少人氣,但現在想起來類似《驀然回首》、《祝你一路順風》這樣的“專輯主打歌”也真是難聽。飛碟裏面,僅有姜育恒算是個例外。姜原唱的《驛動的心》、《再回首》(後來李翊君的翻唱也不錯)都堪稱經典。儘管有人反感姜的“故作憂鬱”,但必須承認的是其格調要比後來的黃安黃格選之流高跟多。

  臺灣的歌手中令人敬重的還有周華健,周華健的經典歌曲來不及一一細數,但從周華健的《花心》開始,也就是我聽流行歌曲的下限之日。此後的歌曲即便偶爾關心,留在印象中的也不多,畢竟不屬一個時代了。但那時的歌也並非都是好歌。“四大天王”裏面,公認的“實力派”是張學友。的確,張學友、陳慧嫻之輩也是當時香港最耐聽的歌手。但後來逐漸知道,像《愛火花》、《相約秋雨中》、《吻別》、《人生何處不相逢》、《千千闕歌》這些好歌,竟然都是翻唱的歐美歌曲,不免會有種上當受騙的感覺。不知道劉德華僅有的幾首好歌《來生緣(國語:一起走過的日子)》、《真我的風采》等等是不是也是這樣。黎明沒有什麼好說的,想像當時又蹦又跳地唱《對你愛不完》、《第四晚心情》這樣姑且算是“歌”的那個銀行職員郭富城,怎麼也難和今天那個身材矮小的小老頭的形象聯繫在一起。

  除此以外,還有兩個香港女歌手的專輯我直到1997年都是一張不少:一是“實力派”的葉倩文;一是“偶像派”的周慧敏。我之歡喜她們二人,純粹是個人的原因,講不出什麼理由來。可惜前者至今緋聞頻傳,事業低落;後者1997年不明智的移民使得她更是為人冷落。如今“複出”,畢竟已是徐娘半老,竟和梁雁翎相差無幾,讓人感慨歲月的無情。還有值得一提的“王靖雯”,由於還算個香港音樂的發燒友,當時凡是看著還算順眼的新人出的專輯(比如至今仍然保持一份尊重卻杳無音訊的王馨平),幾乎是每出必買。手上就有當時王靖雯的粵語專輯《十萬個為什麼》和《容易受傷的女人》。當時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王菲”。後來王菲出名以後,有瞭解我的“收藏”(這裏所說的專輯全部是正版)的學友慕名來借,聽後大失所望。

  某日看到孟庭葦懷孕兩個月的消息,不免又是一番唏噓。孟庭葦本人並沒有太多的故事,但卻是最符合當時我們這一代校園心境的歌曲。《你聽海是不是在笑》、《風中有朵雨作的雲》、《無聲的雨》,今天聽起來都是不過時的好歌,而且與我寫這篇文章時北京的雨頗有戚戚焉處,還有《冬季到臺北來看雨》——那年冬季我到臺北去時的所見所聞,讓我感到的是一個真實的孟庭葦(儘管這也是藝名)。還有同在“上華”的高勝美、方季惟和陳明真。高勝美前些日子來北京開演唱會,雖然未能去現場,但也的確還算關注,以表明對這位童年時關注的歌手的牽掛。陳明真比周慧敏大兩歲,由於經常露面反倒感覺比後者還年輕,她後來的轉型雖有人反感但也在情理之中,對關心她的歌迷還算是負責。不像至今杳無音訊的方季惟——當年被誤診為癌症之後的消息,即便在網上搜索也查不出什麼線索來——不知“小孩”現在在做什麼?

  我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寫這篇沒有什麼學術含量的文章,是因為最近會不斷地想起那個時代。我知道那個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我以後也不太可能有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收藏和聆聽這些曾經記錄了一個時代的流行歌曲。而關於我和音樂的故事,想寫的還有很多,一時難以完成,不如乘興而來,興盡而反,就此擱筆。

祝帥 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

作者:祝帅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