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现场 | “从石到光——徐升雕塑作品展”在作者画廊启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8e3adb5dc739d2bd0d6b2adf913cd89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874d061b34353a195939ad8a3479280b.jpg

从“物性觉醒”到“光的赋格”:徐升雕塑作品的哲学维度与空间诗学

徐升的雕塑创作,始终游走于物质与观念的临界点。他的作品既非对古典雕塑传统的简单延续,亦非对当代艺术符号体系的被动依附,而是以石为媒介,在物理空间与精神场域之间构建起一座动态的思辨桥梁。这种创作路径既呼应了德国观念论哲学中“绝对精神”的自我显现逻辑,又暗合现象学对“物性”的重新发现。通过对《栖息》《撞击》《徐园》《山谷漫游指南》等系列作品的解构,我们将看到一位当代艺术家如何以石为媒介,折射出从物质觉醒到空间重构,最终抵达光的形而上境界的创作轨迹。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ae7dbec6b98c25c05dd5b56eb529a0bb.jpg

物性的觉醒:石头的自反性叙事

在徐升早期的创作中,保丽龙泡沫这种看似脆弱的材料被切割成四米高的巨浪形态,其表层肌理刻意保留的腐蚀痕迹与酸咬纹路,构成了对石材物理属性的戏剧性模仿。这种“以假乱真”的创作策略实则暗藏玄机:当观众在展厅幽暗光线下误将泡沫认作大理石时,材料本身的物质性被悬置,而“石性”作为一种观念符号被激活。这恰如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所言:“物体的真实性不在于其物理构成,而在于知觉场中显现的意向性关联。”

这种对材料本体论的追问,在徐升转向石材创作后达到新的维度。《低洼地》以山西黑为载体,将自然地质形态抽象为几何立方体。作品表面同时存在未经雕琢的原始肌理与人工切割的光滑平面,形成“自然沉积”与“人工介入”的视觉辩证法。此处的石头不再是等待被赋形的被动材料,而是作为“自为的存在”与艺术家展开对话——那些刻意保留的风化纹路如同石头的“记忆褶皱”,而精准的几何切割则是人类理性对混沌自然的重新赋格。这种创作方式呼应了海德格尔对“物”的诠释:物不是现成存在者,而是天地神人四重整体的聚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b8c1f3b471e5eb554928eb95c50071e9.jpg

在《栖息》与《撞击》系列中,徐升进一步将石头的物质性推向自反状态。镶嵌在几何结构中的天然石块,既像是从抽象形式中逃逸的原始碎片,又像是被理性框架收编的自然残余。这种双重性在《垂直枯山水》中得到极致表达:机械打磨的垂直石面与手工雕琢的天然肌理形成垂直维度的对抗,而枯山水砂纹的转译则将二维平面空间拉伸为三维实体。石头在此既是被表现的对象,又是表现过程的主体,完美实践了谢林“同一哲学”中主客体绝对无差别的理想。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f61c6d1aa073c92fe5ac3794856ac9d7.jpg

时间的褶皱:物质记忆与生成诗学

徐升的创作始终隐含对时间性的哲学叩问。在《几何与自然》系列中,岩石的断层纹理被转化为凝固的时间切片——人工切割的直线与自然风化的曲线形成地质年代与人类跨时间的对话。这种处理方式暗合柏格森的“绵延”理论:时间不是均质的刻度,而是物质在持续生成中留下的记忆痕迹。当观者凝视《栖息》中镶嵌的天然石块时,既能感知到千万年地质运动的沉淀,又能触摸到艺术家介入瞬间的意志烙印,两种时间维度在对抗中达成共谋。

这种时间诗学在《徐园》中发展为空间化的表达。展厅内错落的汉白玉雕塑暗含太湖石的孔洞结构,数控雕刻的几何孔洞与手工凿刻的不规则凹陷形成精妙的互文关系。前者象征技术理性对时间的精确控制,后者暗示自然时间不可复现的偶然性。当光线穿过这些孔洞投射出变幻的阴影时,德勒兹在《差异与重复》中论述的“时间晶体”意象被具象化——每一个瞬间都包含着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折叠。

《山谷漫游指南》则将时间性推向形而上的高度。作品表面剥离的“岩石表皮”暴露出内部层叠的晶体结构,犹如打开地质年代的记忆档案馆。徐升在此创造了一种逆向的时间考古:不是通过物质痕迹追溯过去,而是让时间的多重层次在当下同时显现。这种处理方式令人联想到本雅明对历史哲学的思考——真正的当下是“充满当下时间的碎片”,而艺术家的使命是将这些碎片重新拼合成星座般的意义网络。

空间诗学:从景观构筑到场所精神

野口勇“倾听石头,塑造空间”的创作理念,在徐升的《徐园》系列中获得东方语境的转译。2015年的同名个展中,艺术家将展厅转化为微型园林:汉白玉雕塑如太湖石般错落分布,人工切割的几何体块与天然肌理构成虚实相生的空间序列。这种布局既暗合童寯对“園”字的解构——“口”为围墙,“土”喻亭榭,“衣”状草木——又以当代语法重构了“移步换景”的古典美学。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5b86c354569d3e80510d0e0880b97710.jpg

这种空间实验在《游戏山》中发展为更具公共性的表达。雕塑表面起伏的滑梯结构模糊了艺术与功能的边界,儿童攀爬嬉戏的身影成为作品动态的组成部分。当观众的身体介入雕塑空间时,海德格尔所谓的“栖居”概念被具象化:石头不再是孤立的审美对象,而是人与环境建立诗意关联的媒介。这种创作路径与现象学家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精神”理论形成互文——雕塑通过激活空间的使用可能性,将物理场所升华为承载集体记忆的精神容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68210e6ed83027cdf624874814031b98.jpg

徐升对空间透明性的探索在《垂直枯山水》中达到极致。作品将传统枯山水的二维景观拉伸为垂直维度的立体构造,机械打磨的光滑平面与手工凿刻的粗粝肌理形成空间的双重性:既是实体的物质存在,又是虚空的隐喻载体。这种处理方式令人联想到康定斯基对“点线面”的空间解构,但徐升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东方园林“借景”手法转化为材料自身的辩证法——石头的物质密度与光影的流动性共同编织出空间的透明层次。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091a0dd03e673e81d6f52a6424975493.jpg

光的形而上:物质性的终极超越

在近年创作的《山谷漫游指南》中,徐升将石雕的哲学推向了光的维度。作品表面被剥离的“岩石表皮”暴露出内部的晶体结构。这种处理方式实现了双重突破:物理层面,石头通过光学性质的开发获得非物质化表达;观念层面,“表皮-本质”的二元对立被解构为光的连续谱系。这恰如普罗提诺对“太一流溢”的论述——光既是物质的最高形式,也是精神回归太一的媒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e98de4c71de681ce3f5239399ef603a2.jpg

这种光的形而上思考,在大型装置《超物质空间》中形成完整的哲学闭环。当观众穿行其间,身体成为连接虚实的空间媒介——物质性的石头与非物质性的光影在此达成黑格尔式的“绝对同一”。徐升通过这种空间剧场证明:雕塑的终极使命不是塑造物质实体,而是构建让光得以自我言说的精神场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0e7b83ea483aa19ab1f0d3dceb523861.jpg

作为存在论事件的雕塑

从《低洼地》的物质觉醒到《山谷漫游指南》的光的赋格,徐升的创作始终围绕着“存在如何通过物质显现”这一核心命题。他的石雕既是对海德格尔“物之物化”的当代诠释,也是对谢林“艺术即绝对之表象”的创造性实践。在数字技术与生态危机双重夹击的今天,这种创作路径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启示:当我们将石头不再视为征服的对象,而是倾听其物质语言、尊重其存在本性的对话者时,艺术或许能成为修复人类与自然裂痕的终极自我救赎。

这种哲学自觉使徐升的作品超越了单纯的形式创新。每一件雕塑都是存在论意义上的“事件”——既是物质自我揭示的瞬间,也是观念返回大地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家的工作与赫拉克利特笔下的“宇宙孩童”产生共鸣:他既在游戏中塑造石头,也被石头塑造;既追逐光的形而上境界,又让光栖居于石的肉身之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79113ffd64e347f5ff1e9aeea78e81e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f4aab00bdd462f4c167411cfec764b5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31ce625c8cf44fe61f12d812c6caabf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3ac5e7f600657d5f31f7ac7f93c9f53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fb1311c4a4c093eb0700f57053f61d2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8baa76f366af09690263f66e82e422b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8a5b4ed5a2ce8a780166b4121844095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4f69b656a9ab71c87bb6d0bc003e95e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78a49267a5bb4fe47c902a53080cc45f.jpg

◎◎◎


从石到光—徐升雕塑作品展

艺术家:徐升

策展人:冯子杰

展览时间Exhibition Time

2025.04.05— 2025.04.20

(周二至周日Tuesday to Sunday10:30am - 17:30pm)

展览地址Exhibition Address

北京市798艺术区七星中街F01库 作者画廊

AuthorGallery,F01,Qixing Middle Street, 798Art Zone,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


徐升 | Xusheng

1986年生于大连,雕塑家,《反观雕塑》创始人。

“王式廓”奖学金获奖者,马爹利“未来艺术英才“提名艺术家,多次获得全额赞助赴欧美、日、印度、伊朗等地访学,其中2010年马爹利奖赴巴黎高等美术学院,2013腾讯艺术基金特等奖赴京都市立美术学院,2015年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访问学者,2016年赴德国柏林驻留创作,生活创作于北京。

教育:

2006-2011 中国 中央美术学院

2009-2010 法国 巴黎美术馆学院

2011-2014 保送中国中央美术学院

2012-2013 日本京都市立美术学院

2015-2016 西班牙塞维利亚美术学院访问学者

个展:

2025年 《从石到光》北京作者画廊

2025年 《非居住非观看非建造》泉州雕刻艺术博物馆

2024年 《游戏山》北京草场地Yuan Museum

2024年 《挑战》厦门瞐尚艺术空间

2023年 《成双:大漆与琉璃——一场色与空的欢喜》北京颂艺术中心

2021年 《双重进入》深圳华强北博物馆

2021年 《1:500一场雕塑到建筑的空间想象》深圳至美术馆

2017年  《十六种方式指向天空》深圳 1618 艺术空间

2015年  《连续的拱与穹》   西班牙 特鲁埃尔

2015年  《徐園》  深圳1618艺术空间

2014年  《几何与自然》 北京红鼎画廊 798

2013年  《无限靠近》 日本京都KCUA画廊

2012年   《千层浪》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通道画廊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