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卢金德的中国画

  卢金德年轻时就结识了我父亲程十发先生,那时我家住在余庆路。上世纪80年代初正是文艺萌动的春天,我将去国外留学,卢金德为我还算有点新意的中国画写了一篇推荐文章,署名芥子园,反响很好。因而我父亲见卢金德总称“芥子园”,人们误听为“驾驶员”,我父亲幽默地说,“卢金德是作家。”

  卢金德看的书很多,严冬时节也捧着书。我父亲很是欣赏这种苦读书的精神,对卢金德印象也好。那时一位作家出主意道,“卢金德能写文章又懂画,把文学与美术评论结合起来应该不错。”这使卢金德很受启发,他那时在文联研究室供职,好多现在算得上大师的文学家、翻译家、戏剧家、音乐家他都是经常接触的,“与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与比自己有水平的人接触是卢金德学习的方法,也使他的文章有理论深度。

  开放后,中国美术又从传承进入创新期,卢金德去了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犹如买得一张台前的票,他对上海美术的发展看得一清一楚。传统是非常理性的,而当代艺术要在形式上建立一种新调。卢金德认为,在当代,理论家、画家、观众都是在一个起跑线上看艺术创作的,在创新中边开面貌边成熟,这是当代中国画的发展趋势。把沉重转为轻松是新国画的风格。卢金德就是以色彩的大写意表现山水画的皴法。这样大写意的色彩生动见骨,但在感觉上却是十分轻灵的。要取得这种沉厚转为轻灵的画面效果,卢金德为此也研究十多年。在美协的二十年,正是油画发展的二十年,上海的油画很见现代,中国画的写意本与现代油画没有区别,卢金德藏皴法,展现色彩之美,画面就往灵性中去了。

  早几年中国的艺术从综合性走向边缘性,这是人们认识上的误解,那时有一首流行歌叫“跟着感觉走”。但是中国画本质上是文人画,很具想象力,如月色泻地,幽秀见骨。综合的学问仍然是中国画的本质。中国画的厚重感,也就是笔墨到了开放时代更加宽泛。一个画家要倾一生功,卢金德研习花鸟山水多年,很见功力。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