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起自准确

  人类相貌的殊差赋予了绘画表现上的个性美,而准确则是掌握相貌特征的关键,当人类还未能以准确来衡度自然界的其他技术领域前,人们即开始用形象来记录、写真,把它作为一种美的象征,这种抒发感情的方式从开始绘制的线条,摹拟的形象,逐渐向着完美的准确刻画进展,以至在造型艺术上最先体现了人类对准确的高智慧、高技巧,至今人们对古希腊的雕塑怀着崇敬和人类共有的骄傲心理。

  随着时代的进步,物质基础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撞击着人们的审美观,求新、求变、多样是人们现今的审美需求,新是无止境的,但人们求美的心理中往往存着一些念旧和回味,欣赏古代文化,摹仿、学习远古的艺术品,是一种必然现象,即是说美的标准是多样的,但在这多样里,起自于准确,而化解于多样,以求准到求变,亦至不准,亦即夸张、变形、解形、抽象。

  我们用绘画工具通过自己的反映器官来描写人物,从不准开始,然后到非常准确的表现人物外相特征,这是人类自我美的创作过程,以此作为基点,再去引伸或拉开距离点燃艺术个性的发挥,这就有了一个形象依据了。就像语言,从不会说到会说,不经过这个过程,就进入不到诗歌创作。同样,素描、速写画不准,不具备过硬的造型能力,就进入到夸张、变形、捏造一种不同情理的怪异,从而掩盖造型能力的乏缺,对形象本来就不太理解或者摸不准,怎么能以不准去驾驭不准呢?夸张乃至变形,是以准形为依据,再从抓特征、透出张力,超越准确,使人们从心理上的夸张转移到形象上,夸张的形象特征已超出原有的比例关系,变的更强烈,因而成为视觉认识上的再造准确。

  新异的东西,要使人能辨认,从辨认中去联想,再塑造,完成艺术上所付予的欣赏价值。就算是猜谜语,也要有个谜底,而有些画恐怕不会有什么谜底。比如猴子在画布上用颜色打滚,也会产生新异,但猴子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创新。

  美术学院应该以写实为教学纲领,让进校的学生认识到在几年的学习时间里,是不可能修成正果,真正的修炼要在具备一定的基本功之后。学校主要是打好造型基础,稍有疏忽,恐怕还不能达到造型上的准确。现今对学院派的非议使教师们产生了疑虑,怕人说保守,实际上该保守的东西还应该保守,只要它是成套成律的。

  艺术和科技不一样,画画的工具可以变,思维方式可以变,但手和眼的功能是无可取代的,是否能准确的塑造形象仍是美术实践中不可逾越的基点,少了它就无法学画、也无法继承和求新,就目前看到的一些美术作品而言,花样很多、也很新,但虚的东西很多,透过那些花样和特技,可以看出在准确上的吃力(我指的是人物画),回过头来再看看那些以前的画,尽管过了几十年、几百年,那含有的内力仍出自准确,古今中外的优秀绘画,都起始于准确,这恐怕是共有的绘画传统。

  1998年2期“美术”杂志发表

作者:龚建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