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浭庐画马谈

  马是人类的伙伴,中国古代把马画称作鞍马画,画种为鞍马画科,它是我国最早的画种之一,与人物画发展同步并进。中国马画艺术成熟于唐代,盛唐至宋是它的发展高峯期,那时出现了韩干、李公麟等在绘画史上具有显赫地位的马画大师。元代的赵子昂等人也有一批很具影响的马画佳作。历史上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宫庭画家郎世宁,是中国马画史上的一个奇葩,他用强烈的西洋绘画形式,结合中国的传统工笔技法,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但由于它过分注重光影立体效果的表现,与以线造型、讲究笔墨韵律的中国传统绘画相去甚远,所以这种画风终没有越出宫墙之外,随着清代结束也就消沉了。

  纵观中国马画历史,工笔绘画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古代马画真迹传世到现在的,唐代有数幅,为数较多的是宋元及清庭朗士宁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工笔画。真正意义上的写意画马,是由近代画家徐悲鸿开始。发展到现在,用生宣纸画大写意马已经成为流行的时尚水墨景观。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由丠北徙迁岭南,定居香港,香港的赛马活动使我视觉豁然开朗。赛马场地设在市中心,每周两次赛事,每次十二场,每场有十二匹以上的良驹出赛,每次赛事都可看到约有两百匹骏马如游龙般的展现。近距离接触良种名驹是件很惬意的事,在这里也是件很容易的事。这样,我由喜欢马到喜欢画马,到上个世纪末,就开始了专门从事工笔马画的研究与创作。

  沈括.宋代学者,在他的《梦溪笔谈》中有一段对画兽毛的论述,他说:“画牛虎皆画毛,惟马不然”,原因是:“大凡画马其大不过尺,此乃以大为小,所以马毛细不可画”。在沈括以前的各代却如沈括所说,画马无画毛者;在沈括以后的六七百年间可能是囿于沈括所说,画马也无画毛者。晋代大画家顾恺之,画人物时在面颊上添加三根毛成为历史佳话,但对通身是毛的马匹,古代画家反到没人敢做画毛的尝试,一直是用线描双勾轮廓,在轮廓内加以渲染,成为千古不变的法则。至朗世宁画马开始尝试画毛,但在与马等大的巨制中,也仅仅是拂拭而已,对马毛未能作认真的描绘与表现。

  马与虎一样,都通身是毛。虎毛长,描绘时容易出效果,在许多画家笔下栩栩如生;马毛短,表现困难,使画家们对马身画毛望而却步。如果只理解此一笔线即为彼一根毛,即使画虎也未必能画得生动。把画毛理解为是表现感觉,以画出感觉的方法来取得表现效果,那么画马同样可以毛色通身必现,与画虎相同。

  我潜心研究马画十数年,经过反复实践、练习、沉积、总结,在“其大不过尺”的马身,用有毛必现的形式来表现马的结构,捕捉马的精神,绘制成各色马匹,不单是回应了古代学者的偏颇论断,更是对自己于民族绘画痴迷的慰藉。

  “无法而法,乃为至法”。马毛技法的探索是无法而法的过程,这一目的实现,是在提高认识能力、调正审美意识基础上基于传统笔墨的发挥,其经验靠长期实践中点点积累。技法的突破与出新是对艺术形式完美的追求,其终极目的还是体现绘画作品成为精神载体的表现性。

  我已是七十多岁的古稀老人,希望所创技法能对工笔画马发展、探索与深化有积极作用,令我欣慰的是浭庐门下继有学人,文星、卓朴、卓君等都是多年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创作旺盛的中年画家,近年随我一起学习、作画,颇得浭庐画马精髓,逐步成为骨干力量,并有作品问世,是工笔马画继承发展的希望。

作者:黄今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