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马画艺术,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经自成体系,有其独特的成就。
中国绘画从汉唐以来,积极吸收域外之长,在不断革新、不断发展中始终保持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南齐谢赫把“气韵生动”放在六法之首,历代画家们也多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辨证思维来指导创作实践。浭庐老人黄今,他的工笔画马在于创新精神,是对民族艺术探索的勇于实践者,他的作品即显示出传统气息,又有时代观念的表现。
黄今先生于1940年出生在河北浭水岸边的一个小村庄,他的祖父是个温和的长者,除种田外还经常带领工匠建造农房,每在新建院舍的白灰墙上,应主人之邀能画上几笔诸如荷花翠鸟、芦草螃蟹、回头望福、和合二仙等题材的水墨画。在祖父的影响下,黄先生小时候便喜欢画画,初中毕业后就开始从事美术工作,先后做过商业绘画、舞台美术、装潢广告等,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未开始较有系统地进行国画自休。在九十年代初移居到香港,他在这个中西文化交汇处,开阔了视野,对扑面而来的西方艺术能守住传统,又有清晰的的思辨与吸收。确立画马的艺术走向后,心无旁顾,孜孜以求,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形成了新的画马风格。创造出前无古人的新技法,为中国画马史添补了用细笔表现毛色的空白,这将对中国工笔画马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黄今先生之所以选择画马项目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一位古代学者对画兽毛论述,先生以为不当,想用自己的实践推翻这个论断;第二是生活在有号称“马运之都香港”的环境,这里骏马名驹随时可见,研究马画有极为方便条件。
沈括,宋代人,字存中,着有《梦溪笔谈》,其中有一段对画兽毛的论述:“大凡画马其大不过尺,此乃以大为小,所以马毛细不可画。”后人一直把沈括的论述奉为经典。先生认为这是古人是把一笔线当成一根毛来看待,是对画毛理解上的错误,忘记了中国绘画笔墨的表现性。如山水中的皴、擦、点、染,表现的是山、石、树、草等,笔痕墨迹是表现一种视觉上的感观。传统画马一直是用线描双勾轮廓,在轮廓内加以渲染,成为千古不变的法则。
黄先生为了创造新的绘画语言,广泛收集资料,特别重视唐宋两代的画马大师作品,如韩干的牧马图、李公麟的五马图,都做过认真研究,他笔记有:
“《牧马图》是韩干的佳作,也是中国马画史上的光辉。此图中的马匹一黑一白,体态肥腴硕壮,丰姿神韵,骨肉匀停。手执辔缰的奚官端坐马背,园目虬髯,肌满体阔,孔武有力。马与人的造型绝非是概念性的泛泛描画,如果不是从有真实对象写照中来,不会有这样鲜明、恰如其分的生动形象。此图人马神采生动,用笔沉着,结构严谨,旨趣高远,堪称古代画马典范。”“《五马图》是李公麟的传世精品,也是中国马画史上的高峯。此图画五匹御马,一马由一奚官牵引。五匹马体格健壮,毛色不一,神态驯良有素。五位奚官,前三人为西域装束,后两人为汉人,年龄、身份、民族,精神面貌,画得极为精彩。马的造型雄强、张力充扩。整幅用白描法,局部稍用淡墨略加渲染,体现了李公麟白描画的特色。线描画法与韩干显然不同,他用笔轻重变化明显,提按、转折强劲有力,线条坚实而有韵律感,运笔极富”写“性,能体察到形态物状。李公麟画马,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增加了恬淡蕴藉的文人气息,注重心性与主体的表达。其造型传神能力也远远超过前代水平。”
元代赵子昂、任仁发的马画作品及明代佚名细笔双马图、清庭如意馆画家沈振麟的马画册页都做过仔研究。
对西方画马艺术他也极为重视。他认为英国古代画马大师斯塔布斯,深谙解剖,作品造型准确,马身肌肉能画出动感效果让人叹服。还有一些西方当代作品,都以结构清楚、形状明确见长,这些都是他磨练艺术语言过程中的参考与借鉴的对象。
“骨法用笔”在“六法”中居第二,是中国绘画的重要因素。笔墨虽有其自身的审美价值,他认为绘画是形象思维艺术,笔精墨妙能体现在绘形状物的水准上,是笔墨的最大价值。所以六法中的“应物象形”同等重要。
香港赛马活动频密,每周两次,每次都有约两百匹骏马给人观赏,这种环境方便了对马的观察。只有深入才能体验马的美、力、勇、桀骜的种种表现及静态与动态的变换的肢体特征,马似风的鬃尾摇拂,似鹤般的引颈昂首,似柱一样的四肢稳立,及轻蹄快步似游龙,奔驰之形如闪电……有着丰富的审美特征。画家对生活应有自己的感受,对马的性情才会有所了解。
黄今先生因为爱马,因此吸引着他对马画研究长时期的迷恋。
作品形象要依靠技能去表现,技能须经多年功夫去磨练。对马写生是研究马画的重要途径,再把写生、拍照等资料拿回到案边整理、分析、研究,像采花酿蜜的蜜蜂一样地辛勤工作。“无法而法,乃为至法”。马毛技法的探索是无法而法的过程,这一目的实现,是在提高认识能力、调正审美意识、基于传统笔墨的发挥,其经验在长期实践中点点积累。技法的突破与出新是出于对艺术形式完美的追求,其终极目的还是体现绘画作品成为精神载体的表现性。
黄今先生现在已是年逾七十的古稀之人,他的绘画不仅体现了对传统画马技法的展拓,作品观念又赋予了新的意识,已着有《浭庐工笔画马技法》一书印行问世,希望所创技法能对工笔画马发展、探索、深化有积极作用。欣喜的是近年浭庐门下继有学人,霍文星、黄卓朴、黄卓君等都是多年从事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精力旺盛的中年画家,学习、作画颇能熟得浭庐画马精髓,是工笔画马发展未来的希望。浭庐老人所作的种种努力,无疑对中国工笔画马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香港工笔画家协会 2013.12
作者:黄今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