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徐俊和——从瓷片中循迹华夏文明-艺术收藏资讯-99艺术藏家故事

2015-01-09 09:37

徐俊和瓷器收藏 徐俊和瓷器收藏 徐俊和瓷器收藏 徐俊和瓷器收藏 徐俊和瓷器收藏 徐俊和瓷器收藏 徐俊和瓷器收藏 徐俊和瓷器收藏 徐俊和 徐俊和

四大文明古国中,华夏文明是惟一能传承至今的,其文化思维、文化创造条件、文化记忆,全都浓缩于由窑火燃烧并传承有序的历代古陶瓷器上。通常人们所说的华夏上下五千年历史,主要是由陶瓷碎片写成的,是中国的历代陶瓷史串起了中国古代的文明史。从新时期后期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到商周宫廷白陶、春秋战国半陶半瓷,再到秦皇时期中央集权浓缩于陶器器型之上。汉代的灰陶、釉陶非常大气,唐代的唐三彩色彩斑斓,宋代五大名窑精于文化修炼,元青花瓷被带入欧洲宫廷,至明清时期中国陶瓷工艺达到鼎盛。徐俊和认为,玩赏古陶瓷实际就是在寻觅整个华夏文明史的轨迹;收藏古陶瓷就是收藏华夏文明史的缩影;读懂古陶瓷,就是读懂整部华夏文明史的精髓。

收藏:“镇斋之宝”中看文化

说起“片瓷斋”的镇斋之宝是什么?徐俊和拿出了那件绿(银)釉三足奁,这件藏品仿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是当时贵族墓穴中出土的礼器。奁(读lián),古代汉族女子存放梳妆用品的镜箱,《世说新语·巧艺》中有记载:弹棋始自魏宫内用妆奁戏。圆形,直壁,有盖,一般腹较深,下有三兽足,旁有兽御环耳。流行于战国至唐、宋间。而在此之前的汉代,奁泛指盛放器物的匣子。宋代汝窑、定窑出炉的仿三足奁堪称一级文物,而汉代的绿银釉三足奁其研究价值难以估算。

讲到这尊三足奁,徐俊和说:“这是汉代丧葬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汉代以前,帝王贵族死后有活人陪葬,到了秦始皇时期才取消了人葬,这也就有了兵马俑。而到了汉代,此时崇尚的殡葬文化是似死如生,也就是说,活着有什么,死了之后陪葬品也要有什么。而三足奁显然就是殡葬用的礼器之一。汉代的礼器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仿青铜的礼器,就像这尊三足奁,它就是仿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第二阶段出现了绿釉陶的狗、猫等动物造型;到了东汉末期就出现了亭台楼阁等器物。可以说,绿釉陶为中国瓷器奠定了基础。”

陶器品种有:红陶、灰陶、白陶、彩陶、釉陶等。其胎体不透明,有小孔,有吸水性。可作盛器,饮器,建筑构件,艺术陈设及明器使用。徐俊和研究发现:汉代墓穴中出土的这些陶器,大多是炫耀墓主人生前身份、财富、精神信仰的实物载体。商周时期权贵们习惯以活人陪葬。春秋战国逐渐用模拟活人的俑来代替。伴随陶俑的陶器,它包括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有陶马,武士,高楼,宅院,庖厨,圈舍,镇墓兽,鞍马骆驼,猪狗牛驴,兵俑战车,乐队仪仗,男仆女侍,床榻桌凳等生活用具应有尽有。它是当时人类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是人们对美好现实生活的留恋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徐俊和通过对这些实物数据的研究,可以了解和再现当时古人的生活状况。

汉代绿釉陶,作为东汉发明创烧的新品种,它上承商周瓷器的施釉技术,下启唐宋三彩器瑰丽多姿、变幻莫测的装饰风格,在中国古代陶瓷群芳谱中独树一帜,是古代低温铅釉技术发展的硕果。顾名思义,釉陶器,似陶非陶,陶器外表挂釉,以铅的氧化物为呈色剂,以700℃至900℃的温度,在还原焰的焙烧下烧制而成,它完成了从原始瓷器到现代瓷器的成功过渡,代表汉代陶艺制作的最高水平。它的一些釉陶器的厚重、磅礴、宏伟、精美程度是中国制瓷史上各朝釉陶无法比拟的,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欣赏价值。

徐俊和说:“你可以仔细看它们的花纹,是多么的精美,这些陶瓷的开片独具特色,器物表面破裂气泡所形成的棕眼密密麻麻,釉面返铅造成的‘银釉’是现代科技条件下无法伪造的。”

探寻:“镇馆之宝”中听故事

至今令徐俊和引以为傲的一件事,是由他亲自参与下,复制了当今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清乾隆珐琅彩玉壶春瓶。在他看来,这个举动是文化传承的过程。说起这次经历,徐俊和娓娓道来。

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玉壶春瓶,现珍藏于天津博物馆内。它高16.3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5厘米。其形细颈鼓腹,小巧玲珑,造型高雅端庄,简洁而优美。瓶颈部兰料绘蕉叶纹,腹部绘制雏鸡、芍药等。玉壶春瓶的造型创烧于北宋时期,由诗句“玉壶先春”而得名,是富有时代特征的陈设瓷之一,从元代盛行不衰直到今天。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玉壶春瓶用于瓷器的珐琅彩釉质地凝厚,画笔板涩,作画远较其他釉色为难。在这件16厘米的小瓶上,腹部用工笔花鸟技法绘制雉鸡、盛开的芍药等形象,色彩繁富艳丽,形态栩栩如生。纹饰空白处墨书题诗,是诗、书、画合璧的彩瓷艺术珍品。这样的瓷瓶在当时应该制作了一对,呈给乾隆皇帝,乾隆将其中的一件保留下来,另外的被砸碎。因而与这件瓷瓶完全相同的作品是不存在的。

20世纪六十年代,天津的一幢民宅里,原北洋总统曹锟的军医处处长潘芝翘家来了位旧日同僚——原曹锟副官耿朝珍。他们在曹锟处供职时爱好相投,多年不见,老朋友仍是如故。寒暄过后,耿朝珍说明了来意。耿离开军界后,凭借对古玩的喜爱和丰富的知识,在北京韵古斋工作。此次来津找老友,是想收购宫中珍宝,一直保存在潘处的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玉壶春瓶。一阵沉默过后,潘表示不愿出让这件稀世珍宝。以后的几天,耿朝珍在潘家不断地进行说服工作。终于,潘芝翘同意将此瓶以12000元的价格卖出。耿朝珍在高兴之余,仍不忘遵守国家的相关政策。当时国家政策规定,外地收购文物必须报请当地文物部门批准,经同意后方可携带离境。天津文物部门鉴定了耿朝珍带来的这件瓷瓶,确定为国宝级文物,经协商,耿同意在加价百分之十的情况下将此瓶留在天津。就这样,在天津市政府的财政支持下,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玉壶春瓶最终以13200元收归国有,保存在天津博物馆里。

目前所知的珐琅彩瓷瓶存世仅有四只,除了在天津博物馆这只,瑞士和英国两个私人藏家手中的两只已有破损,另有一只在中国香港。2005年10月,在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一件高仅为十几厘米的乾隆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以1.15亿港元成交,这不但创下了清代瓷瓶拍卖的最高纪录,而且也在古玩界掀起了一股珐琅彩瓷瓶热。天津博物馆里的这只与拍品大小相同、工艺相近,造型更为高雅,纹饰也更为精细。

仿制:“玉壶春瓶”中有传承

天津博物馆这只玉壶春瓶是镇馆之宝,也是各地游客竞相追捧的圣物。由于常年以原物摆放供游客参观展出,国宝的状况已岌岌可危。尤其是雄鸟的羽毛部位,由于常年被展示灯照射,釉面已出现剥落的迹象。参观者想见识一下镇馆之宝的风采,可国宝的状况已经不允许这样摆放,如果复制出1:1的替代品,就能够解决这样一个难题。

2004年,徐俊和得知天津博物馆镇馆之宝“清乾隆珐琅彩玉壶春瓶”亟待复制保护的情况,就和朋友王辉主动请缨,与天津博物馆联系协商。复制的过程遇到尴尬事,徐俊和说:“我们不用政府出一分钱,所需资金由我来负责联系。”

一件瓷器72道工序,从进山采土、打泥、拉坯、晾晒、绘画,到上色、烧制。徐俊和与同事们潜心研究,攻克了珐琅彩无法复制的技术难题。

那段时间,他们聘请了景德镇的能工巧匠参与创作,历时5年,上百次试制,力争将这只玉壶春瓶复制出来。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稍稍与原物有差异便要打碎重来,碎一只就是碎得真金白银啊。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国庆节到来前夕,按原品复制的“清乾隆珐琅彩玉壶春瓶”终于复制成功,并替代原物进行展示。这一个成功也填补了失传200多年的珐琅彩制作工艺,经过多位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鉴定,认为这件复制品已接近原件水平,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水平。为此天津电视台特别录制了纪录片《玉壶春传奇》。为奖励徐俊和的付出,特授予他天津博物馆名誉研究员称号,这样的称号只有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可能享有其誉。

关注:“收藏圈子”很浮躁

采访中,徐俊和对当下收藏圈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但总结这些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浮躁。

他说:“收藏领域里,浮躁是大忌。自古以来,我们的老祖先都在劝诫我们要戒骄戒躁。《论语》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心态也在悄然变化……与前人相比,我们这一代人,少了耐心,多了急躁;少了冷静,多了盲目;少了脚踏实地,多了急于求成。有人说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助长了浮躁之风;也有人说当今世人由于缺失信仰导致了急功近利。艺术品收藏领域中也未能免俗。”

一个好的收藏家的炼成,需要耐得住寂寞。没有“独上高楼”、“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勇气和恒心,何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豁然境界?张伯驹、钱镜塘等之所以成为收藏家,就在于其将收藏当作毕生唯一的事业和爱好,不骄不躁,倾注了一生心血。

同理,生活在现代的藏家们,如果能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踏实,在繁花似锦中独守一份藏家的孤傲节操,循着前人的路,未尝不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何苦去走捷径,一朝败露,落得一片嘲笑与唾骂呢?

来源:99艺术收藏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