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注:陈舜臣)

(图注:《枯草之根》书封)

(图注:《甲午战争》书封)

(图注:《日本人与中国人》书封) 据朝日新闻1月21日报道,被誉为中日文化交流桥梁的日本华裔作家陈舜臣于1月21日去世,享年90岁。陈舜臣1924年生于日本神户,祖籍中国台湾,他在日本以写中国历史小说为名,1990年取得日本国籍。 “能让日本人真正了解中国历史的,只有陈舜臣!”日本著名历史学者司马辽太郎曾这样评价这位与他齐名的华裔日籍小说家。陈舜臣读大阪外国语学校时,和日本文坛另一位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同校。司马辽太郎学蒙古语,陈舜臣学印度语。 旅日作家李长声说,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历史小说一类由陈舜臣确立,踵迹其后的有宫城谷昌光、酒见贤一、冢本青史等。田中芳树称颂陈舜臣是巨大的灯火,“所谓中国题材小说,现在正成了路,这是那些高举灯火走过荒野的先人们的恩惠,而最明亮温馨的灯火健在,令人不禁从心里感谢。” 司马辽太郎这样说他:“陈舜臣这个人,存在就是个奇迹。首先,了解、热爱日本,甚至对于其缺点或过失也是用堪称印度式慈悲的眼光来看待。而且,他对中国的热爱有养育草木的阳光一般的温暖。再加上略微脱离了中国近现代的现场。在神户过日常生活,也成为产生他观察与思考的多重性的一个要素。对中国的爱与对神户的爱竟不乖离,合而为一,真教人惊奇。”
日本生长但有强烈中国意识 陈舜臣是当今日本最具影响力的华裔作家,迄今已出版160多部作品。陈舜臣祖上从河南颍川南迁福建泉州,再搬到台湾。父辈经商,又移居日本,1924年他生于日本神户。那里有陈家墓地,碑上还刻着“颍川”。虽然日本生,日本长,但陈舜臣却抱有强烈的中国人意识。 日本占据台湾时期,陈舜臣的父亲在中国台湾、日本间往返谋生。陈舜臣19岁时,因为战事提前从大阪外国语学校(现大阪大学外语系)毕业。此后,陈舜臣在研究所做助手,并做印度语词典的编纂工作。 在陈舜臣二十来岁时,日本战败,台湾光复,他由日本籍改为中国国籍。因国籍原因,他在日本国立学校当不上教授,只好于1948年回到台湾,在台北县新庄中学当英语老师,并于次年返回日本神户。但直到1990年,陈舜臣才再次加入日本国籍。 1957年起,陈舜臣开始写作。当时因孩子生病,他边照顾孩子,边看书消遣。忽然间,他觉得这些书如果由自己写,可能会更有趣。于是,33岁的陈舜臣开始写作自己的第一部小说《枯草之根》。1961年陈舜臣以《枯草的根》获得第七届江户川乱步奖,1969年发表的《青玉狮子香炉》获得了第六十届直木奖,1970年发表的《玉岭再度》和《孔雀之道》同时获得了第二十三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因此陈舜臣被称为推理史上首位三冠王。之后他转向历史小说创作,出版了《小说十八史略》、《甲午战争》《太平天国》、《秦始皇》等历史小说,一次次掀起日本读中国史的热潮。《风云儿郑成功》、《鸦片战争》、《中国历史风云录》等数部陈舜臣代表作也已经在国内翻译出版。陈舜臣也是日本媒体的明星,电视台只要播有关中日历史问题的节目几乎都会请他出场,他几乎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标志。
“尊重历史,允许想象” 中国历史小说是陈舜臣创作的重要主题,他为日本人写中国历史,并获得日本读者的追捧。2009年,陈舜臣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曾说,日本读者对历史尤其是中国历史的热衷很大程度上是“邻人”的关系。日本需要“邻人”的故事了解自己,需要更多地从“邻人”的故事中得到启迪和判断。但他也表示,“我写中国历史,只是为了‘订正’那些对中国历史的某些误解。我的历史故事是用中国式的思维写给日本读者的。尽管每个时期的创作各有不同,但说的还是中国人的故事。” 陈舜臣曾为日本读者写过《甲午战争》,作为一名华人为日本读者写一段中日纠葛的历史,他说,只是根据史料记载和前人留下来的资料,运用自己的推理方式在描述这段历史。“写《甲午战争》时我是中立的,尽管难免感情上的碰撞,但更多的是根据史料记载运用作家的推理,尽可能地去展现当时的真实历史。但毕竟是小说,必然有故事情节。” 陈舜臣说,即便写的是小说,但依然把史实当做历史写作的第一要素,“尊重史料和史实是我一贯的原则。我始终认为作家必须尊重历史,但允许作者去想象(推理)。”陈舜臣曾对早报记者说,“我喜欢写作,我写历史小说,也是因为喜欢。” 陈舜臣和司马辽太郎曾在同一所学校就读,两人之后在日本文坛均以历史小说尤其是中国历史小说创作为主,但以汉语作为母语的陈舜臣有一定的语言优势,他曾对早报记者回忆,父亲从小就让他背诵《三字经》、《论语》等。“但我出生在日本,运用日语写作应该说和日本人没有差别。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历史观,我要指出的是,我和司马辽太郎的历史观不一样。我从来没有和日本作家做过这类的比较,也没有必要吧。” 正因为熟谙中日语言和文化,他还为日本读者创作了《日本人和中国人》、《日本的和中国的》等中日文化比较的作品,他曾对早报记者说,希望通过写作更多地跨越国界去思考,很多事情应该朝着无国界的方向去融合。陈舜臣在日本也写古体诗,日本人多喜杜甫、白居易,而陈舜臣自称为“李白派”。陈舜臣也做了很多翻译工作,在日本他还将《鲁拜集》、《唐诗新选》、《水浒传》、《史记》等著作翻译成日文。
天灾再大也不会离开神户 除了推理小说、历史小说、文化比较著作,陈舜臣还写过真正的历史著作,《中国的历史》就是倾注他多年心血的通俗历史著作。《中国的历史》颠覆了读者对于陈舜臣以往的印象,也颠覆了陈舜臣以往作品在我们脑海中形成的历史小说的概念。这是一部严谨的历史学著作,既有酣畅淋漓的文学叙述,又有旁征博引的史料论证。这是一部以旁观者心态、“第三者”视角看待和解读中国历史的最独特的读本。从上世纪80年代起,陈舜臣的历史小说开始被引进中国大陆,但至今没有在国内引起过太大关注。他在华人世界的名气远不如在日本大。 陈舜臣长期居住在神户,旅日作家毛丹青同样居住在神户,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谈起陈先生时,毛丹青说他印象最深的是20年前阪神大地震,他和陈先生都成了灾民。地震几天后,他在报纸上读到了陈舜臣写的感人文章,“我后来在日语写作中经常引用这篇文章。陈老先生是情感很丰富的人。在遭难之后,他说的一句话给我印象很深,他说他会一直住在神户,不会离开,天灾再大也不会离开。” 2014年,神户为陈舜臣建了“陈舜臣亚洲文艺馆”,陈设展出陈舜臣等身著作及手稿真迹。 这些年,毛丹青和陈舜臣见过多次面,同样从事日语文学创作,陈先生是他的前辈,“他的历史问题视角非常好,是日本作家不具备的。”毛丹青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京都有一座很有名的寺黄檗寺,当年寺里有一位高僧叫隐元和尚,传说他是晚明时从中国过来的。“陈先生把这个故事挖掘出来,在他的故事里明末清初,郑成功派隐元去日本让幕府帮忙反清,但隐元没有兑现这个承诺。他内疚于郑成功,留在了日本。陈先生就写了这样一个壮志未酬的人,写得很漂亮。” 毛丹青说,陈舜臣写历史人物,都读很多东西,找到很多素材,“他的中国历史小说对日本读者影响很大,能看到心灵的东西,故事性很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国题材历史小说,没人写得过他。” 陈舜臣的家在神户,他住在六甲山山脚,毛丹青很多年前去过他家,“陈先生对我说,咱们中国人就信风水。他要骑在山崖上看大海。”
来源:凤凰网艺术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