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序(二)

  文冠筹划出版这本画集的时候,嘱我作序。而我也是一口应允下来,顾不得诸多忙碌了。

  说得不谦虚一点,我恐怕也是最适合写这篇文章的人。这倒不是因为我现在从事的恰好是美术研究专业,而主要是30多年来的艺术履历和交往。上世纪70年代在广州美术学院同窗求学的情景历历在目,其后虽各自走了大不相同的道路,但一直相互看在眼中。我想,有如此透彻了解的人不多,几十年后再以这样的专业身份来相会,在美术界也算得上是一桩轶事。

  当年迈出校门,我们的境遇相似,都回到各自故乡小县城的文化馆工作。自此,粤东粤西各一方,后续故事也大不一样了。80年代中期,文冠经宝安再调入深圳美协工作,成为特区美术事业的拓荒者。现今,深圳美术已发展成为中国当代美术版图一个极有分量的区域。作为主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文冠20多年来的付出难以尽述。我也一度在广东美协工作,知道文冠在深圳人缘好,口碑好,这在美术圈是相当难得的。

  文冠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承担这样的角色需要全身心投入。顾此便失彼,难以避免与自己的专业相冲突。难得的是他很好地处理了其中关系,甚至说美协的事务成了他专业上的动力。依我看,这主要是一个心态问题。以他这样一个职位,能把美术青年看作朋友,把为美术家服务看作天职,我相信再不可能有什么能阻碍他专业上的发展。

  在这本画册之前,文冠已印行了好几种专集和画辑。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砖刻水浒108人物像,版画作品《窗口日记》和《无名草》等都已是人们所熟知的。文冠在广州美术学院所学为版画专业,80年代推出过一系列引人瞩目的充满特区时代气息的作品,在新时期中国版画的篇章上占有不可忽视的位置。他是当代画坛一个有成就的版画家。连同他主编的藏书票画册等,也没有游离他熟悉的版画专业。要说骆文冠作为一个著名版画家,大约是不会让人产生悬念的。现在的特别之处,是文冠以一个国画家甚至山水画家的新面孔出现。这一本画册所收作品,全是中国画,而且主要是山水画作品。也就是说,他作了跨度很大的角色转换,这却让人感到有些意外。

  其实,说新面孔是不甚确切的。几年前文冠的画辑便有三数种属于清一色的中国画。但,他国画的声名为版画所掩,人们仍习惯把他作版画名家看待。与几年前的作品对照,可看到文冠国画作品的套路不少。题材有花鸟、人物,也不乏山水。而画法从勾勒设色、兼工带写到水墨写意不一而足。他的兴趣很广泛,南北画法,各门各派均不拒斥,乡土民俗风情和文人雅士遣兴的诸种类别也能兼纳并收。特别值得提及的,是他显然多年来未曾放松对书法的研习,行笔结体和章法不仅有扎实功夫,个人书风特色更日趋浓郁。不难看出,他由刀而笔,从版画到国画的转型是长期涵养,多年准备的结果,并非一蹴而就,更不是心血来潮式的玩票。

  文冠这一批山水画新作,与他几年前的国画作品已有明显区别。这一区别,最直观的当然是他收缩了战线,从多种题材退守到山水一门。但,更根本的区别却在于深层,在于他对艺术创造,对风格个性有了更明白的认知。如果说,几年前他着眼于广汲博纳,注重试验和探索,现在则更偏重表达自我感受,突出风格个性,他的艺术追求已上升至一个新的层面。他作画勤奋,作品数量众多,构景立意的视野宽广,少见小情小景之作。从受众的角度看,文冠的山水画景物层次明晰,每让人感到天地氤氲,四时更替,生机流动的自然节律。从大的技法趋向而言,他的画风舒张明朗,笔触理路明快,少有视觉上拖泥带水似是而非的东西。我以为,这种明快和果断来自文冠的潜意识,来自那种挥之不去的版画意念,这是版画年深月久的锤炼赋予他一种笔墨上的直觉。明乎此,方可释读他在山水画表现上的语言技法特征。

  在文冠的山水画中,春山初晓、风和日丽、钟灵毓秀、高秋艳阳一类题目占有相当比例。不难想像,这都是让人气清目爽,精神为之舒展的情景。我想,这也是文冠山水画整体取向的一个注脚。他的作品绝少萎靡、伤怀、压抑和扭曲的成分,精神意境是明朗、积极和向上的,每每让人在视觉的满足之后获得某种莫名的鼓舞。这是艺术作品一种应有的正面效应,但,我以为其中还包含了文冠的一种人生态度。对我而言,特别感兴趣的还有他那些带有纪实和写生性质的作品。如《北疆纪行》当中的大片丛草,《郊外湿地》里星星点点的白鹭,《西北采风》垅原上七零八落的旱柳等。这些景致,因为真切而动人,这不是书斋中所能向壁虚构的。只有热爱生活,而且敬畏自然的人,才会把目光投射到如此平凡的景物中。

  从这些作品看,文冠已经成功地转型。其实,在当今画坛上,从油画、版画、雕塑或艺术设计领域转入中国画,而且转得成功的例子并不鲜见。不同艺术品类固然有不同手法特征,但同时也有着在艺术名义之下贯通一起的共性。问题的症结,不在于能否改变专业,而在于艺术家本人如何选择,如何能把既有的经验转变为新的艺术创造资源。不过,文冠以国画家的新角色出现,并不意味着他舍弃了版画家身份,已经数十年追求的专业,我以为他是不会轻言放弃的。更重要的是,由刻刀而笔墨,很可能是一种补充甚至提高。反过来,笔墨不也能滋养刻刀吗?它们之间,完全可以构成一种相辅而行,相互促进的逻辑关系。

  文冠年长我几岁,在艺术创作上正是火候已到的盛期。祝他日后在版画和中国画两条战线上均有新的业绩。

2006年7月20日写于京华

梁 江

(梁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及硕士生导师)

作者:江,梁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