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陈熹与彭奕轩双个展在上海亚洲艺术空间开幕

2016-05-23 17:32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5月21日下午,陈熹“∞”与彭奕轩“非永久性的标记”双个展在上海A+ Contemporary亚洲艺术空间开幕。这两位来自不同世代和地域的年 轻艺术家,各自比照现实世界的意识形态生发,在同一环境中展开平行对话。在他们所呈现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其所承载的截然不同的思维路径以及内在与外在层 面的两种解读方式。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对于此次展览双个展的安排,策划人姜毓芸说到:“在此次的展览中,刻意安排的是“双个展”,并不是以文化、或是地理上做区分,而是以陈熹与彭奕轩思考上的内外路径,呈现新一辈艺术家如何运用“思考”,启发出新的工作方法。”

  陈熹个展“∞”

  陈熹个展“∞”的名字,来源于数学符号“∞”无限大的概念。在陈熹的创作中,惯以绘画与动画实验性地解构、剖析、重组社会价值观。而动画则是80后习以为常的,抛开学术与哲学化制式桎梏的一种无极限的叙事手法。此次展览,艺术家家、策展人将作品之间的交互作用作为展览的组织形式,借由计算机建模生成的时间过程,将多件作品的创作置于一个犬牙交错的时间轴线。这样复杂的作品关系,如同“∞”互相影响直到形成无限的真实环境。而展览中所展出、截取、剪辑过的影像,以完美、虚幻的形式折射出现实的矛盾与卑微。

  彭奕轩个展“非永久性的标记”

  作为一个时代所独有的过渡性工具,白板这一用以传递大量暂存信息的载体与当代影像等媒体的状态不谋而合。作为唾手可得、任何人皆可任意参照、编排且随时能清零的媒介,影像权力的下放带来了叙事机制中不可磨灭的灾难。

  彭奕轩以个人经验出发,取样自自身经验中灾难性的片段,用白板这种特定年代所独有的语汇投掷影像的快速更迭以及影像所迸发出的社会集体意识。那些支离破碎的个人影像历史,在群体的个体共同经验中岌岌可危,仿若一抹便已消逝,然而,又似乎永远无法再混沌的介质中真正消弭。艺术家将这些游离在群体记忆中的影像投射与不确定性的白板,再编排后将影像抽离为脆弱的线条,好似一种将模糊记忆转化为大众经验的编程。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7月4日。

  关于艺术家

  陈熹作品:层丙烯1号Single Layer Acrylic No.1_2015_布面丙烯Acrylic on canvas_120x100cm

  陈熹作品:我是你的物质2号 _2015_布面丙烯 _120x100cm

  陈熹1985年出生于中国武汉,2008年毕业于江南大学美术系本科,201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美术系硕士。现于北京生活及工作。近年个展包括:∞(A+ Contemporary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上海,2016),野生受(A307,北京,2015),家的知觉(如家酒店细管胡同店,北京,2014),陈熹近作展(华东师范大学美术馆,上海,2009)。群展包括:单性知识(沪申画廊,上海,2016),模型演进(A+ Contemporary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上海,2015),Absurd Utopias-Cine City(Brighton Film Festival,布莱顿,2015),讴歌生命(星空间,北京,2015),真相部II:再造界域(博而励画廊,北京,2014),亚洲不安之旅2014(星空间,北京,2014),上海艺术设计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3),不存在的真实(前波画廊,北京,2013),龙的时间(劳玛美术馆,劳玛,芬兰,2012),风向—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作品展(莫斯科现代艺术美术馆,莫斯科,2012),阿肯色州立大学交流展(阿肯色州立大学美术馆,琼斯伯勒,2011),图案—漩涡—遭遇(空间站,北京,2011)。

  彭奕轩作品:2005_白板笔、白板_2016_50x70x2.2cm

  彭奕轩作品:1996_白板笔、白板_2016_50x70x2.2cm

  彭奕轩1990年出生于台湾中坜,2011年毕业于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目前就读于台南艺术大学造形研究所。现工作生活于台南。近年个展包括:“非永久性的标记”(A+ Contemporary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上海,2016)(即将展览)、“CANVAS”(想贰艺文空间,桃园,2015)、“悠闲的须须”(齁空间,台南,2014)、“希望图像”(台南艺术大学,台南,2013)、“千高台”(台北艺术大学南北画廊,台北,2011)。群展包括:“台北美术奖”(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2015)、“Nice life? 台湾德国交流展”(Kunsthochschule Kassel,卡塞尔,2015)、“高雄美术奖”(高雄市立美术馆,高雄,2015)、“分心-南艺大造形所毕展”(空场艺术聚落,台北,2014)、“转档:一种数据图像地理”(TDAIC 数字艺术平台,台北,2014)、“让位 / make place for。。。”(加力画廊,台南,2013)。2015年入选高雄美术奖、台北美术奖及第三届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奖。

来源:新浪收藏当代艺术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