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修身原似玉—— 《悠然见南山--蔡瑜水墨作品台湾特展》单元二

  “心空物无碍,宠辱何干预。羡此岁寒姿,修身原似玉”。在自己创作题材中, 蔡瑜先生偏爱竹子。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前赴后继,以竹明志。“玉碎不改白,竹焚不毁节”,高风亮节,已成画竹定律,仿佛不可逾越半步。但是,蔡老笔下的竹子却是千姿百态,或浅吟低回,或高歌猛进;或欣欣起舞,或冷眼睥睨……看蔡老的竹子,绝无雷同,每看一幅都感新鲜,且风格自立。

  台湾特展单元二展出蔡老16幅竹子作品,或晴,或雨;或风,或顶天立地,或横空出世;或粗竿大叶,或柔枝低垂;或高风亮节,或双竿玉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其中代表作《  甚緣由 》长3.6米,是蔡老九十岁之作。画中狂风卷竹,老辣苍劲,满纸风雨淋漓,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受。

  蔡老2007年创作的作品《水墨糊涂鬼气森》是板眼,吸引众多眼球。台湾艺术界泰斗谢里法教授高度评价这幅作品,台湾著名策展人陈彩云老师把该作品设计在邀请函上,蔡瑜工作室把蔡老这幅作品的创作故事与台湾同胞分享。

水墨糊涂鬼气森  丁亥  97×90cm

  这幅墨竹图所表达和启示,来自于上世纪70年代作者的一次切身感受:当年其妻被误诊住院,手术后刀口长期未愈。时蔡先生在一家工厂做工,薪金微薄,生活拮据,艰难度日。一日偶出病房透气,久雨秋霖,远处杂树丛生,黝黝黯黯,顿生“水墨糊涂鬼气森”的感觉,乃提笔作画,将久积胸中之块垒倾泻于笔端,挥洒乎纸上。继而为诗曰:“病院八旬几碎心,半生恨事苦相侵。轻寒漠漠临轩处,水墨糊涂鬼气森。”

  此画笔墨看似凌乱狂怪,但可以条分理析,它出于心灵,合于自然,烦乱、忧郁、迷惘中却蕴藏着生机,正如苏东坡所谓“狂怪求理”

对影尽杯斜日过,  枝枝叶叶任消磨.。无声岁月自流逝, 风雨有情造梦多。

壬辰2012年  53×234cm

  “写竹不可胸有成竹”。蔡老讨厌墨守成规,他颠覆了历来画竹须“胸有成竹”的理论,提出“刷竹”一说,“困惑之极,无聊之至,信笔涂鸦,上下左右,顺逆往来,纵横捭阖,无执无欲,无犯无碍,水墨淋漓,挥洒八荒。”竹子,不再是单纯的明志物间,而是蔡瑜情感渲泄的出口。”(香港大公报记者黄宝仪)

  正如蔡老《刷竹赘语》所言,“无挂无碍,顺逆往来,遂心所欲,刷刷之间,似吐胸中郁塞,顿觉耳目清明,天高地迥……”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丙申小满  138×69cm

绿竹半含箨  新梢才出墙

雨洗涓涓净  风吹细细香

乙未138×69cm

  一样的竹,在蔡瑜先生的笔下,幻化出千姿万态,寄托七情六欲,加上精辟的落款,嘻笑怒骂,皆成篇章。这就是蔡瑜先生的风格,也是法由象生,象因心异。蔡瑜先生说,画只是一个载体,越是爱恨分明的作者,画作越有内涵,这正是作者个性和修养的综合结果,所谓风格不过是一个自觉不自觉的形成过程。

  “画无定法,博取众长,厚积薄发。画无定规,内容决定形式,形随思变。” 于是,蔡瑜先生一生作画不拘一法,不专一类,不断否定自己又不断推陈出新,在否定中进步,以笔墨水血,刷出世间万千之态。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