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有人说“当代艺术就是大众艺术。”因为其背后所表达的观念大都是和大众、社会相关的,艺术家所关注的、思考的角度和发现的问题,就是大众和社会的问题,要引起人们的警觉和深思。“大众”是需要美的,而所谓的“美”又是一种话语权,它不能只停留在事物和生活的表面,还需要有追求的前沿层面,即提出社会问题,引起人们的思索,这也应是当代艺术的根本所在。
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王劲松,就是一个从艺术根本出发的艺术家。他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个感觉的长时间思考和认证,通过从各种角度的分析和比较,以大主题和大题材的方式呈现出来。从“大”系列作品的被认知,到《标准家庭》对“概念摄影”形式的引入,他以一个聪明的思想者的智慧,走入了优秀艺术家的行列。
重复就是一种力量
不久前,王劲松作了自己的观念摄影十年小结展,在 这个展览中还特别推出一幅新创作的作品——《国字A号—72条》。这个展是王劲松对自己十年间重要摄影作品的总结和回顾,数量不多但分量很重,所选择的作品虽广泛被国外摄影机构、博物馆及收藏家收藏,但在国内集中展出尚属首次,这对于王劲松和观众来说都具有特殊意义。
从《标准家庭》到《双亲》,从《双亲》到《百拆图》,王劲松都以独特的摄影语言来戳穿社会的表层现象,试图引导人们看到表象背后的真相所在。在所有创作作品中,王劲松最喜欢的一个就是《标准家庭》,也是这幅作品引出了在当时还没有的“概念摄影”之说。《标准家庭》是他在1994年到1995年拍摄的200个中国当前“标准家庭”的三口之家,作品提示了作为这个时代最具大众化的样板家庭模式,实质上是对国家意识形态的表现结果。王劲松并不是专业的摄影家,也不是以摄影技巧为主的摄影师,“相机就好象画笔一样,是我的表达工作,当我灵机一动找到大题材的时候,不惜用三四年的时间创作出来,一旦作出就要让人记住,因为它不容置疑。”
王劲松最大的摄影特点便在于,他不是用巨幅的直接方式传达一个概念,而是将同一主题的图片拼凑在一起,形成城墙般的强大背景,用不断地重复形成一种力量,将视觉效果扩张到视觉范围之外的更大意境。“所谓的重复就是一种力量,单独的一张照片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堆积后成片的感觉就不一样了,有一种视觉和思维的扩散性。就像我的作品《百拆图》,任何人都可以拍到单幅的拆图片,当我把它们堆积在一起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它反映出百年的历史、社会的变化,打破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的变化。”在王劲松看来,与水墨和油画创作相比,摄影是对社会和生活状态更加真实的表现手法,真实得让人无话可说。也是缘于这种真实,他让自己摄影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尽量简洁和简单,却不失对深刻主题的表达与呈现。
挖掘表像背后的真实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王劲松创作的“大”系列(《大合唱》《大气功》等)以一种幽默的风格,成为“玩世现实主义”的代表画家。而“玩世现实主义”的定义,只是中国艺术早期特有的现象,是理论家为了实现一个概念,而将一些艺术家归类到一种文化倾向当中的定位。当时对“玩世现实主义”的定位是泼皮无聊、消灭崇高感、对社会不负责任、调侃与自嘲的批判主义。但王劲松觉得自己的作品和创作的态度并不是过于玩世,“我觉得我正好是与玩世现实主义不一样的,我最早创作《大合唱》的时候,恰恰是因为负责人才这样做,想让人们去认清对现实的感觉和道理。”王劲松是一个有良心的艺术家,他的创作并不是完全为了自己,他经营一个画面的时候,并没有过多地追求形势和技巧。他曾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定位自己,也一直贯穿着这种态度来观察现实和进行创作,“每个人的正常生活都一样,我只能把自己从当中抽出来,以俯视或仰视的状态才能全面、正确地去看待,发现这群活动的人的细节、隐蔽的根源、复杂的情感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从水墨、油画、装置创作到摄影作品的呈现,一直都贯穿着王劲松对社会现实深层表达的脉络,“更贴近现实,从自己的接触和感觉中,尽量挖掘表层背后的东西。”也是依照着这个脉络,他创作的最新作品是一幅八联画,画中承载了100多个人的姿态,来表现现代中国热火朝天的疯狂状态。其中所表达的意思有点像黑泽明早期作品《快乐的星期天》中写过的一些人,他们拥有的热情是不明确的、未知的,因为过多的物质化而缺少精神化。在作品中,王劲松并没有把自己对这种现象的态度放在其中,他只是在绘画这种社会状态,正如他说“形象的语言可以多方面分析和观察,而不是直接地告诉人们明确的答案。”
作者:刘虹颖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