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前年十一月,我去美国讲学前夕,收到四川文艺出版社编辑蒋晓云女士寄来的一册小画册。信中说内有几幅关于聂华苓长篇小说、《千山外,水长流》的插图,可使我与聂华苓女士见面时多一个话题。当时看到那几幅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来的速写时不胜惊喜。历来文学作品插图容易流入情节图解,缺少自己的艺术生命,祗有少数画家才能别出心裁,绘制出形神兼备、动人的独立的作品。我看到的那几幅正是这样一种线条流畅圆熟、人物神情心态跃然纸上的佳作。但因形色匆忙,竟未细究画家来历。
一年以后,蒋晓云陪着她的先生戴卫到我寓所来访,出示他的许多中国画作。我才知道聂华苓小说的插图作者原来就是这位蜚声于装帧插图艺术界的中年画家。
他在中国画创作也已孜孜以求十数年,虽然有了崭新的创造,却还鲜为人知。我看着这些画,深深感到一种很不寻常的诱人的魅力,因此怀着兴奋的心情介绍他们去请教中央美术学院邵大箴教授,希望能够得到这位美术理论权威的鉴定。大箴不仅是著名的美术史专家,还兼任权威的《美术》杂志主编。后来他几次见到我,主动谈起戴卫画作,表示十分赞赏。他还撰文评论,登在《美术》杂志上,称戴卫的画「有股逼人的力量,那是艺术语言自身发射出来的力量。」他热心的把戴卫的画推荐给台湾同行,赢得他们的赏识。
今年春节,「戴卫人物画展」由中国书籍装帧研究会、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等几个单位主办,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我看到艾青、蔡若虹、黄胄、华君武、黄苗子等老一辈诗人画家都来观看,心里着实为戴卫的成功高兴。
中国画在最近十年出现了一个很怪的局面。一方面画家辈出,画作大量涌现,多得不知凢响。另一方面也有以为中国画已到了穷途末路,难以有新意新技法新笔墨延续其生命。美术界为此争论不休。但中国画的命运毕竟还是取决于画家的创作实践,能不能拿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精品,是最有力量说明问题的。戴卫的画作正是在于他以一种不凢的画风闯入画坛,迫使人们刮目相看。
中国画历来以人物画为其弱项,戴卫又偏以人物画取胜。他利用中国画中山水写意的笔墨创作人物画,对传统的笔墨和西方的技法兼收并蓄,把中国画中意境的营造和西方画中人物内心开掘融会一体,把泼墨皴染、书画结合的构图,古典诗词小说中的人物故事情节意境和画家自己对于人生独特的思考、哲理人生独特的思考、哲理的探索巧妙渗透结合,于是创造并形成了戴卫自己特有风格的人物画。这就是简练、单纯的笔墨显示了丰富的内容、意境和画面,难以言喻的却是可以意会韵味的人物复杂的内在精神心态,从而感悟忧伤的人生命运。因此,戴卫的人物画即是郑板桥、庄子、八大山人、辛稼轩、夸父、女娲、达摩等等一系列神话以及诗意中的具体的个性化了的人物形象,又是蕴涵着耐人咀嚼的韵味和历史的人生的哲理思索。
戴卫最初是以书籍装帧插图成名。他在这方面的作品有很强的现代意识、装饰感和意象美。他为茅盾、老舍、巴金、曹禺、李劼人、艾青的名著多次作过封面和插图。巴金称赞他「可与国际上任何装帧艺术媲美。」曹禺对他在《日出》《原野》《家》的插图喜爱到倾倒的地步,说他「是八十年代有远见才能的大装帧艺术家。」
戴卫今年四十五岁,他从十二、三岁开始发表作品,并送到国外展出,在民主德国获奖。十五岁进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后来,他曾到凉山彝族山寨度过了十三个年头,饱经忧患坎坷的生活风霜,并与蒋晓云在患难生活中结婚。他对于中国农民、少数民族生活命运、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有相当细致深入的体验和洞察。这为他后来创作提供了丰厚的生活基础。在此期间,他画速写多达三千多幅。后来回到城市,在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做美术编辑的两年时间里,业余画了五百多幅。他画画的专心致志和努力几乎达到狂热痴迷的地步,才有现今这样的成功。著名老画家黄胄是最早发现戴卫的艺术才华的恩师。在他的鼓励下,戴卫才能在一九八二年中国画研究院深造时得到优异的成绩。黄胄赞赏他的诗书画都非常好。蔡若虹赞他「笔墨无多意象多,人情哲理两掺和」。
因此,当我看到展览大厅的观众们在戴卫画前流连不去,沉入深思的神态,我深信我对戴卫画作的理解大致不错。
我和戴卫认识不久但已很熟悉相知,可说完全是出于他的画的维系。他的画《江汉一腐儒》,中间仅简略几笔画了孤舟儒生坐在船首。画的上部题了杜甫诗《江汉》。空疏的画面显出一种孤寂感和寥阔冲和的天地中流动着的神韵,都激起了我对于人生和自然眷恋和遐思。那幅《郑板桥》,画出「衙斋卧听萧萧竹」意境中的邓板桥的忧伤愁思,独对青灯黄卷的孤寂,也如一种无声的力量在叩击我的心扉。《庄子》的造型更为奇特,庄子成为乐山乐水的化身,书与画浑成一体,大墨淋漓酣畅,似乎把庄子精妙深刻的智慧尽情挥洒出来。《新松恨不高千尺》的构图新颖,画的顶端左为杜甫右为题诗,以下所有画面几乎都被浓密的松林所充盈,把那个「恨」的急切渴求充分表现出来。《智者》画两位老者对弈,凝聚了全部精力和智慧在搏斗厮杀,真是惊心动魄,力透纸背,呼之欲出。我就是从这些画深深感受到戴卫是一位热情执着于人生和艺术的人,这在当今市侩气风靡文艺界的情况下是非常难得的。我相信依他的圆熟练达而富有创新的艺术语言足以沟通人们心灵,赢得人们激赏。(二月二十八日)
原文刊载香港《大公报》一九八九年四月五日
陈丹晨
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
原《文艺报》总编
作者:陈丹晨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