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东山魁夷的画,是一位雅昌上认识的老师推荐的,他说我的画有他的气质,让我向他学习。
我很好奇,就去百度了一下。
吃了一大惊。
怎么会有人用这么平静的笔调去表达内心,而画家所表达的是我们真实的内心。
闭上眼睛,能感觉像画家一样徜徉在大自然中,那种心情,真好。
东山魁夷先生仿佛是深山老林里的一位智者,
他懂鸟语,
花香,
树叶的归宿,
天空的味道。。。。。
听一首轻音乐,再看这些画,你会觉得心驰神往。
东山魁夷(1908-1999)(ひがしやま かいい Kaii Higashiyama) 日本风景画家、散文家。1908年7月生于横滨。原名新吉,画号魁夷。1931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1934年留学德国,在柏林大学哲学系攻读美术史。其早年绘画作品《冬日三乐章》、《光昏》分别获得1939年第一回日本画院展一等奖和1956年日本艺术院奖。1969年获文化勋章和每日艺术大奖。1999年5月6日逝世。
东山魁夷生平 东山魁夷的祖籍是濑户内海的一个小岛。祖父在明治维新前的风急云涌年代来到江户谋生,父亲后来在横滨作了淦具商。1908年,东山生于横滨,于神户度过少年。当时随明治初期的门户开放政策,横滨和神户已由小渔村暴发为日本最大的两个海港。云集的外轮、满街的洋人、盛开夹竹桃花的欧式白栅庭园……异国之美充满少年东山的身边。古街上则弥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每逢佳节,家家户户张帷幕,挂灯笼,敷毛毡、立屏风,亲切的民族情耳濡目染。血统和民族的遗传、环境和风土的感化,对东山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中学——最富于幻想的时代来到了。东山爱好本民族的文学,在美术上却对西方的更感兴趣,对于音乐则完全倾倒于西方。中国的美术青年也都有相类似的经历——对于东方艺术的理解,修养重于直觉。东山偶而也对奈良古佛、障屏绘持有好奇,但激动这个中学生的,还是西方美术。东方画人传不能诱惑年轻人,只有像米开朗基罗、罗丹、梵高、高更、毕加索等人的传奇性经历才是震撼人心的。 东山的家庭环境及社会关系均与艺术无缘,当他成为画家时,翘首于油画是理所当然的,对西方的倾倒终生伴随着他。1926年,他考入东京美术学校时,命运却将他安排在日本画系。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当时的日本画系主要受结城素明和松冈映秋两教授的影响。结城刚从国外留学归来,满腔热情地大声疾呼从国际视野引导日本画的新发发展,松冈则精神百倍地鼓吹从新古典主义立场推进传统大和绘的技法。东山从这两位观念相反的指导者那里接受到同样热诚的教育,心中则另有磁针。 1931年,东山一毕业就打算实现宿愿——去欧洲,不是作一般的美术旅行,而是生活几年。从新古典主义到后印象主义,世界美术的中心在法国,但东山更崇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英雄主义。不过,东山首先选择的却是德国,出于对音乐和歌剧的热爱,他倾心歌德、席勒、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瓦格纳、施特劳斯的魅力,更由于那里是哲学的理性王国,康德、黑格尔,在他也是心仪已久。有人劝说:作为一个日本画的学生,接触西方文化,体验西方生活,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在矢代幸雄、结城素明等名教授的坚决支持下,东山赖以成行,从“日出之国”来到日落之地。 欧罗巴大陆上正风靡着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流派,东山却一头扎进柏林大学哲学系,间或巡游于各国博物馆寻觅西方的古董。西方古典哲学和古典美术的熏陶,孕育了他以后创作中的深刻哲理和稳健方法。 战后,欧美文化再次倾入日本。马蒂斯、毕加索、布拉克、康定斯基的现代派大师的展览接二连三在东京举行。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受到西方文化的第二次冲击。日本艺术家又面临着一次抉择:是否再次脱亚入欧?现代文明的发展,使地球变小了,人变大了,人们可以从世界的高度鸟瞰本国艺术的特点。大量引进西方艺术却产生出乎意料的结果——艺术家的视线重新转向日本美的传统。如何赶上世界潮流,使日本画现代化?这一课题被时代推出。 西方文化对东山的深刻熏陶,使他对战后的西方潮流并不感到突然。他一次又一次去欧洲,或写生,或考察,接受古典的、现代的各种流派的洗礼。对于激进的、全新的艺术观,他不是马上做出反应,而是通过自己的内心世界、环境和历史来检验。时间飞逝、新陈代谢、新鲜者为何物?对东山来说,更有兴趣、更切实的是艺术家本身应如何。深究之,归结为:日本的美是什么?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本民族的艺术,或须欲扬先抑,否则欲速而不达。暂时抛开它,专注于研究西方艺术,蓦然回首,会惊奇地发现本民族艺术之美,令人销魂的美。“人目短于自见,故借镜以观形。”
艺术风格 其风景画以西方写实的眼光捕捉日本情调之美,善于表现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纯洁的大自然。他的作品在保持平面性的同时增强空间感,在装饰性中抒情寓意,格调高雅蕴藉,充满诗情哲理,透着淡淡的伤感。他对艺术理论、音乐有一定造诣,擅长散文。 作为日本的一位著名画家,东山魁夷的名字对中国的读者并不陌生。但对东山的文字,中国的读者却很少接触,其实,他的文字成就也是令人瞩目的。他的散文集在日本就很受欢迎,据说其散文在日本与川端康成并称“双璧”。十四卷本的“东山魁夷的世界”,是他的诗文全集,并根据文字、装饰的需要配以适当的绘画作品,你会感到惊诧,一个画家的艺术品格通过文字即能传达得惟妙惟肖,真正达到了“诗为心声、画为心境”的审美境界,其文字魅力跃然纸上。中国情缘 东山魁夷曾3次到过中国,抚触到中国民族精神的美。他到过风景优美的黄山、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和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要道———丝绸之路。这3次中国之行,使他走进了中国水墨画的世界。他的以中国风景为对象所作的画,几乎都是采用水墨。看来他对中国是有很深的情谊的,中国民族审美传统深深地浸润了他的心。因此,他虽是作家中的业余画家,却是一个正宗的日本绘画大师。他的画自成一格,独特的创作之路,创造了他绘画的辉煌。
主要作品 有散文集《听泉》《和风景的对话》《探求日本的美》等。著有《东山魁夷》11卷。《一片树叶》(节选)被选入苏教版初中教材,《听泉》被选入长春版初中教材。国内出版的东山魁夷散文作品有花山文艺出版社2001年《东山魁夷の世界》系列14本散文集,包括《与风景对话》、《听泉》、《我的窗》《探索日本之美》、《京洛四季——美之旅》、《通往唐招提寺之路》、《六只彩笔》、《中国纪行——水墨画的世界》、《德国纪行——马车啊,慢些走》、《奥地利纪行》、《北欧纪行》、《美与游历》、《我的留学时代》、《旅之环——自传抄》等主要散文 《一片树叶》《森林·白马》《冬华》《夕照》《黎明潮涌》《绿色回音》《永恒的海》《路》《与风景对话》《我游历的山河》《美的情愫》《东山魁夷的世界》《听泉》《中国纪行》《德国纪行》《我的窗》《我的留学时代》《美与游历》《六支彩笔》《通往唐招提寺之路》《奥地利纪行》《北欧纪行》《旅之环》等。
《听泉》 鸟儿飞过旷野。一批又一批,成群的鸟儿接连不断地飞了过去。
有时四五只联翩飞翔,有时候排成字长蛇阵。看,多么壮阔的鸟群啊!…… 鸟儿鸣叫着,它们和睦相处,互相激励;有时又彼此憎恶,格斗,伤残。有的鸟儿因疾病、疲惫或衰老而失掉队伍。 今天,鸟群又飞过旷野。它们时而飞过碧绿的田野,看到小河在太阳照耀下流泻;时而飞过丛林,窥见鲜红的果实在树荫下闪灼。想从前,这样的地方有的是。可如今,到处都是望不到边的漠漠荒原。任凭大地改换了模样,鸟儿一刻也不停歇,昨天,今天,明天,它们继续打这里飞过。 不要认为鸟儿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飞翔的。它们为什么飞?它们飞向何方?谁也弄不清楚,就连那里领头的鸟也无从知晓。 为什么必须飞得这样快?为什么就不能慢一点儿呢? 鸟儿只觉得光阴在匆匆忙忙中逝去了。然而,它们不知道时间是无限的,永恒的,逝去的只是鸟儿自己。它们像着了迷似地那样剧烈,那样急速地振翮翱翔。它们没有想到,这会召来不幸,会使鸟儿更快地从这块土地上消失。 鸟儿依然忽喇喇拍击着翅膀,更急速,更剧烈地飞过去 森林中有一泓清澈的泉水,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悄然流淌。这里有鸟群休息的地方,尽管是短暂的,但对于飞越荒原的鸟群说来,这小憩何等珍贵!地球上的一切主物,都是这样,一天过去了,又去迎接明天的新生。 鸟儿在清泉边歇歇翅膀,养养精神,倾听泉水的絮语。鸣泉啊,你是否指点了鸟儿要去的方向? 泉水从地层深处涌出来,不间断地奔流着,从古到今,阅尽地面上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因此,泉水一定知道鸟儿应该飞去的方向。 鸟儿站在清澄的水边,让泉水映照着身影,它们想必看到了自己疲倦的模样。它们终于明白了鸟儿作为天之骄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鸟儿想随处都能看到泉水,这是困难的。因为,它们只顾尽快飞翔。 不过,它们似乎有所觉悟,这样连续飞翔下去,到头来,鸟群本身就会泯灭的,但愿鸟儿尽早懂得这个道理。 我也是鸟群中的一只,所有的人们都是在荒凉的不毛之地上飞翔不息的鸟儿。 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遮蔽了它的声音。当你夜半突然醒来,你会从心灵的深处,听到悠然的鸣声,那正是潺潺的泉水啊! 回想走过的道路,多少次在旷野上迷失了方向。每逢这个时候,当我听到心灵深处的鸣泉,我就重新找到了前进的标志。 泉水常常问我:你对别人,对自己,是诚实的吗?我总是深感内疚,答不出话来,只好默默低着头。 我从事绘画,是出自内心的祈望:我想诚实地生活。心灵的泉水告诫我:要谦虚,要朴素,要舍弃清高和偏执, 心灵的泉水教导我:只有舍弃自我,才能看见真实。 舍弃自我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我想。然而,絮絮低语的泉水明明白白对我说:美,正在于此
作者:zeroorblue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