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在9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中,女性艺术是一股新兴的重要力量,一大批中青年女性艺术家活跃于当代画坛,彰显着他们在艺术上的非凡才智和创造活力,油画家雷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崛起的一位。
自90年代以来,雷双的创作一直以花为主题,不断发展、演绎出多个系列作品,而且愈“演”愈烈,愈画愈自由,愈画愈放松,愈画愈有韵味,2006年画的两幅荷花足以说明她在艺术上所达到的自由境界。她的花,充满着心灵的悸动和生命的情愫。她的花,已成为她表达情思的一种话语方式,成为她绘画的母语。
雷双画过各种花,美人蕉、马蹄莲、郁金香、荷花、葵花、兰花、玫瑰……每种花都有自己的形态、样貌、姿色和可能发掘的内在意向。事实上,雷双从来不曾在“再现”的意义上去单纯表现花的形态样貌,花作为雷双的表现对象,已不单是创作主体和表现客体的关系,她总是将主体的情愫赋予对象,将主体的生命外化于对象。甚至将花自喻,将花从纯粹的客体地位转化为“自我”的替身,进入一种“自我表现”的境界。在这种情况下,花便成了画家自我情感的投射,自我观照的方式,成为一种暗喻和象征,暗喻人的生命状态,象征人的生命情愫,进而诉求人的精神愿望。因此,雷双笔下的花,已不是我们眼中所见之花,而是一个具有丰富的主体精神意涵的对象世界。
雷双在不同的花中寻找着不同的情致,不同的意境和不同的内心感受:美人蕉的浓艳充盈,郁金香的喷薄涌动,马蹄莲的清寂冷艳,玫瑰花的欲望性感……有趣的是,同一种花,雷双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情绪状态中也能发掘中不尽相同的生命意象。即以《玫瑰系列》为例,她在前后十年中画过多幅,但所呈现的意象各有不同。作于1996的一幅玫瑰,并未按照花朵原有的结构去画,而是在自由重组中让红色花瓣充满画面,造成一种扩张、增殖、游移和不断翻动的生命意象。2005年,她先后画了多幅玫瑰,但每一幅表达的主题都有所不同。在一幅取名为“玫瑰肖像”的作品中,画家强调了花朵作为性器官的特征,从而表达出一种性的欲望和意念;在《向里尔克致敬》一画中,画家试图对里尔克的诗句做出自己的视觉阐释,借用干枯的玫瑰花传达出一种英魂犹在的死亡意象;而在2006年画的另一幅玫瑰中,三朵玫瑰花构成一个怪异的形象,加以红色基调的渲染,在视觉上更富刺激,更趋向于对性感的引伸,更显出几分神秘的诱惑和不可言说的灵魂状态。
向日葵也是雷双十几年来一直在画的一个题材,从早期画的插在陶罐中的干枯的向日葵(1992)、《昼与夜》(1998)、《历程》(1994),直到近期画的《红色书写》(2005-2006)、《煌•向日葵系列》(2006)以及《日食葵》(2007),都表达了各自不同的内函。就整体而言,雷双早期画的向日葵偏于苦涩、压抑,充满悲情,而在《煌•向日葵系列》中,则一反往日的苦涩压抑,洋溢着生命的充盈、灿烂与辉煌。以三联画的方式完成的《红色书写》,压抑的黑色再次出现,但却是作为平铺的背景隐退于后,正好衬托出红与黄的喧闹、纠结、缠绕,甚至在大面积的黑色背景下呈现出一种求生、挣扎的生命意象。最近画的《日食葵》,在雷双所有的作品中都应该是一个“异数”。所谓“异数”,还不在于这件四联作的规模,而在于它所呈现出的是一种引人深思的非常态的生命景观:画家以“日全食”的少有天象作为思考生命现象的出发点,以向日葵的不同形态和形态组合作为生命符号,来表达天与人、自然与生命的神秘的内在关系。被“全食”的“日”虽然是宇宙中有规律的一种天象,但在视觉上它却常常给人一种世界末日的不祥预兆,在这种非常态的情境中,我们仿佛看到的如阴间幽灵般的景象,圆形的葵花与同样圆的 “日”遥相呼应,形成自然与生命的对应关系,明亮的“日”变成黑色,花所呈现的也成了它的负形。向日葵的生命特征是面向太阳,然而,当太阳被“吞噬”之后,找不到光源的花会怎样?只能是自然力的不可抗拒与生命的无奈挣扎。在此,我们所能意识到的作品内涵已远远超出了“花”这一题材所能承受的分量,或许,这也正是雷双的“花语”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之后,进入的新境界,即本题所言之“花境”吧。
作者:贾方舟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