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科学证明,我们确实有一种诡异的预知能力……

2015-08-12 00:00

编者按: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预感:做出某个决定后,隐隐约约觉得自己是错的,却又说不出到底哪里出错了。最可恶的是,有时自己的决定确实是错误的。心理学家们也发现了人类这种诡异的直觉,并把它叫做“看不见的洞察力”(blind insight)。在其影响下,即使事先不知道最终结果,我们也会对自己做出的(即将成为错误的)错误选择没有信心。以下这篇文章,正是围绕这种“看不见的洞察力”所展开。你或许会发现,“相信直觉”其实是一件很科学的事情。


人类本身的决策判断能力或许并不怎么样,然而,一旦做出决定以后,人类仿佛突然具有了某种“超级洞察力”,能够觉察出这个决定的好坏。


最近发表在《心理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显示,人们对于自己所做决定的质量好坏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知,换句话说,人们对于“正确选择”更有信心,对于“错误选择”则相反,哪怕他们在做决定的时候只是凭着感觉瞎蒙,压根儿说不出个道理来。这项研究表明,在潜意识层面,或许存在某种“直觉”,能够帮助人类评估自己已经做出的决策,而诡异之处在于,人类在做出决策的当时,却对这种“直觉”毫无反应。因此,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看不见的洞察力”(blind insight)。



“‘看不见的洞察力’的发现,意味着我们对于某个决定正确与否的‘评估能力’,即所谓‘元认知’(metacognition),与我们做出该决定时的‘决策能力’并未共用同一条思维途径,”主要研究者、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心理学家Ryan Scott称,“这个发现挑战了心理学界现有的关于‘元认知’的理论体系。”


所谓“元认知”,即人类能够对于自己的认知过程本身进行思考和评价——换句话说,你能够意识到“你具有意识”这个事实本身,能够想到“我在想事情”这个过程本身——这些对于认知过程的认知,就是“元认知”。在诸如记忆、学习、社交、自我调节、自我意识、精神疾病发生等“基础认知”过程背后,“元认知”扮演着重要角色。


“以往研究表明,在缺乏‘元认知’的情况下,人们也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Scott说,“其中最著名的例子之一,就是‘盲视’现象(blindsight),在经典的‘盲视’现象案例中,病人报告自己看不见视觉刺激,但是在行为测验中却做出了正确的反应。”


*译者注:“盲视”通常由特定脑区损伤所引起,表现为患者对视野里的某一块区域“视而不见”,患者声称自己看不到这块区域里的任何东西,但是他们对于这块区域里物体的位置或运动类型所做出的判断,要远远高于随机猜测的水平,说明患者肯定在某种程度上“看到了”这块区域里的东西,只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他们“看到的”景象并未反映到意识层面。




Scott等研究者想知道,这一现象反过来是否还能成立——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出决定以后,人们是否还能够回到“元认知”层面对所做决定进行评估?


“我们想要了解的是,”Scott这样解释,“如果一个人在做决定的过程当中,对于标准答案一无所知,那么,当他做完决定以后,是否仍旧会对自己的决定‘有一种预感’——比如说,若是恰好选到了正确答案,相比选到了错误答案,被试是否会对自己的决定‘更有信心’?”


研究者们招募了450名大学生被试,他们的年龄在18岁到40岁之间。首先,研究者们要求被试完成一个所谓的“短期记忆任务”,任务中,被试看到一系列字符串,并尝试去记住它们。做完任务以后,研究者们告诉被试,其实刚才的任务当中,字符串的字母组合事实上符合某一种特定的规律。


接着,研究者们向被试展示了一系列新的字符串,其中有一半字符串的字母组合符合之前提到的那种规律,研究者要求被试对每一个字符串进行判断“是否符合规律”,并给自己的胸有成竹程度打个分(“我对自己刚才的回答有信心”)。


为了探索决策能力与“元认知”的联系,研究人员根据被试在前75%字符串测试当中的表现(比方说,考试一共有100道题,研究人员首先统计了被试在前75道题上的得分),将被试分成两组,第一组被试的正确率等于或低于50%(“错误选择”组)第二组被试的正确率高于50%(“正确选择”组)。


之后,研究人员检查了被试在后25%字符串测试当中的表现,结果显示,被试对于自己回答的“自信程度”判断与他们在字符串测试中获得的正确率无关,哪怕是“错误选择”组的被试,对自己回答“自信程度”的判断也颇为正确。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选择了错误的答案,他对于自己的回答也更加没有信心——尽管他还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犯错。




打一个比喻,在迷宫的十字路口,某人选了一条路往前走,尽管他并不知道哪一条路才是真正通往出口的道路,但是,假若他选择了错误的道路,他能够感觉得到——这个现象听上去有些矛盾(“如果我知道哪一条路是错误的,为什么不在选择的时候就避开呢”),研究人员将之命名为“看不见的洞察力“(blind insight)。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发现不支持传统的“元认知”理论,即存在一种“自下而上的”、符合信号探测理论的(signal detection theory)的“等级制”模型(hierarchical model):低级感觉信号首先引起了第一层判断,然后高级“元认知”系统再对第一层判断作出第二层判断。


*译者注:给这个“等级制”模型举个例子,在巴黎的大街上看见老虎,视觉刺激进入初级视觉中枢,首先引起第一层判断——“这是真的吗?”,接着,高级认知脑区,即“元认知”脑区,再根据第一层判断作出第二层判断——“‘巴黎的街上出现了老虎’,这件事有可能会是真的吗?”


而在本研究中,“错误选择”组的被试并没有侦测到低级感觉信号(即他们回答的正确率很低,说明首先没有引起第一层判断),却能够作出准确的第二层判断(即“我的‘第一层判断’到底正不正确”),这与传统的“等级制”模型矛盾(没有第一层判断,就不可能有第二层判断)。有鉴于此,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假设:从低级感觉信号到高级“元认知”系统,中间可能还存在另一种传递方式。


本篇内容来自译言网,已获授权

译者:冷门的少年

插画:Mouni Epigram




《目客002:我这样爱你》,已经为爱上市!

这是一些有故事的爱情,刺进浮躁时代的怕和爱、痛和痒……

简介?在今天,如何爱?

汇集数十位“经典情人”故事

凝结顶尖摄影大师爱的闪光

精选Lens杂志十年情感话题

附赠爱情瞬间主题精美画册


京东、亚马逊、当当、天猫、淘宝网

全国机场中信书店和各大城市书店均有销售

点击“阅读原文”,可直达京东购买


更详细的Lens读物和渠道信息请点击:购买渠道



来源:Lens杂志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