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人对时间的敬畏,表现在寻常的细节中,譬如,岁末年初的节点,案头必定摆设花果,称作“岁朝清供”,以求来年衣食无忧,寒冬时节也沾些春意。这种世俗民间的烟火与文人情结的交融,汇聚成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清供图”,一盆水仙、三两柿子、几枝枇杷,不是西方的静物画,它别具寓意,意境悠长。柿子的嫣红象征着红红火火,黄澄澄的琵琶是“一树金”,水仙则意味着傲寒的春意,红、黄、绿、白,热热闹闹,年味浓郁。清物水仙的参与让时节的世俗味道,间融了禅意和清雅。沈威峰不是“唯技巧论者”,线条的流动转折,笔墨的枯湿浓淡,皆为心得,皆为意属,此幅清赏图,笔法朴拙,古意盎然,清简的笔触是对时间的敬畏。
这组极静的、瞬间的意象,是画家理解的“清供”。时光的流转,草木的枯荣,人与物、人与时间的共生共长,天人合一的境界,在画卷上缓缓流淌。他觉得,这其中辞旧迎新的美好期盼、随缘珍重的生活哲学,才是对岁月恩赐最虔敬的“清供”。
刘冉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硕士、苏州画院书画理论研究员
作者:刘冉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