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鉴宝过程:托儿挺多 故事不少

                                 鉴宝过程:托儿挺多 真故事少 
 
 
          鉴宝过程:托儿挺多 真故事少  有知情人向记者透露,鉴宝类节目多年来收视率不尽理想,但从最早推出《家有宝物》之后,央视《鉴宝》、《寻宝》、北京卫视《天下收藏》、湖南卫视《艺术玩家》,同时,河南、山东都有类似节目。据悉,最多时全国鉴宝栏目达50个。节目密度如此之高,哪有那么多“宝贝”拿来鉴定?

                                            【持宝人有“赝品”】节目上旧货市场招“托儿”
 
一些藏友报名上节目,另一些则是“托儿”
  
 
 
        小张(化名)是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售货员,他向记者透露,自己曾经被“招”到某收藏节目中去当托儿。“节目组会买我们家高仿翡翠,物件的费用就算是我的出场费,随便他们是砸了还是卖了。他们还给我了几页的台词,让我上台就按照台词背,全部都是为了播出准备的。”

   小张还告诉记者,潘家园、报国寺好多人都去过鉴宝类节目,“有直接给费用的,有的也像我,买对方家高仿物件儿的。”记者询问一般节目组都会给准备什么样的台词,小张说:“除了假身份背景之外,大部分还是收藏所谓的宝贝的经历,就是宝贝怎么来的那些故事。”

                                            【专家不够专】水平不靠谱 收钱后颠倒藏品真假
  
 
       据某鉴宝类节目组工作人员透露,所谓的鉴宝专家上电视节目鉴宝,每场收入少则两千,高则五六千不等,更不用说一些大手笔的收藏节目。一下午或者一个晚上就可以录好几场,如果按照每场2000元酬劳计算,月收入已经很是可观,有些专家还到处走穴捞钱。行内一个小有名气的鉴宝专家参加商业鉴宝的出场费在一万元以上,机票食宿还都要“五星标准”。

   有一些鉴宝栏目的专家还捞上了“外快”。和持宝人进行“勾结”,将赝品说成真迹,再通过电视平台,将这种作假效果放大,以蒙骗看重电视公信力的藏家。

   “经常会有一些人带着所谓的宝贝,捧着电视台出具的证书来找我们,说电视台请专家看了,可以卖多少多少钱,让我们按这个估价给拍卖出去,但经我们的专家鉴定,他们的东西百分之百的根本不值这个价,有的甚至还是赝品,”北京一家拍卖公司的负责人向记者抱怨。

 
                                                 “半路专家”为打知名度 倒贴钱上节目
  
 
        而节目上这些专家是怎么来的,他们的点评到底靠谱不靠谱?相信不少观众都会有此一问。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袁方告诉记者,和早期鉴宝节目中所请的专家都是代表机构说话,每句话都要负责不同。随着现在鉴宝节目越来越多,专家也越来越个人化,很多专家参加鉴宝节目都是个人行为。一些电视台选专家,更注重专家的表现力以及现场与观众的互动能力,其鉴宝水平和道德修养却放在其次了。还有些“半路专家”为了打响知名度,会倒贴钱上鉴宝栏目。

还记得这个“干爹送我礼”的故事吗?这起坐实的炒作事件,为鉴宝类节目招来了诸多质疑。

 
                                               【经营者谋私利】“勾结”专家 蒙你没商量
  
 
         在收藏节目中还有另外一群人——专门从事收藏的经营单位。他们经常频频出现在各种收藏类节目中,专门利用藏宝类节目谋取私利。

   据持宝人商先生透露,他曾带着他的宝贝到某鉴宝栏目中鉴定,某收藏经营单位联合专家都说该宝贝是赝品,“心灰意冷的回家,但几天过后,电视栏目中的经营单位的代表到家中想要收我的‘赝品’,我留了个心眼,没给他,随后将宝贝交予故宫博物院的专家鉴别,却被认定是真的。当时就感觉自己上当受骗了。”

   小张也告诉记者,收藏行业中有的经营人,专门混迹各种鉴宝类节目,“表面上他们是给节目组赞助,暗地里会找托儿把赝品带到节目组,并联合专家和节目组出所谓的鉴定报告,最终将赝品高价卖出。”

鉴定结果:藏品估价猫腻不小   鉴宝节目中,所谓“专家”们煞有其事地围着藏品看来看去,看完后,再煞有其事地给出个真假的定论,真的再估个价,看上去是那么顺其自然。但看那么几分钟就真能给藏品定生死了?专家的估价就绝对准确无误?其实,这其中也猫腻不少,专家也是人,面对“人情”和“金钱”的左右夹击,腿软一下也就不足为奇了。

           
 
                                             【鉴定方法靠不住】隔着玻璃怎能不走眼?
 
          业内人士透露藏品早鉴定好,不可能砸错。
  
 
         鉴宝节目中,专家的鉴定方法其实非常有限,电视机前的观众看到的几乎都是专家们的肉眼鉴定往往是一件藏品端上来,专家们上前观看,几乎每个人都是隔着玻璃,围着藏品走上一圈。有时候几位专家也会坐下来,头碰在一起,细细端详,短短几分钟,专家们通过目测就已经决定了一件藏品的“生死”。也就是说,鉴宝节目中几乎看不到任何“高科技”,无论什么藏品,永远都是同一套鉴定方法。再加上节目给的鉴定时间短,以至于笑话频出,有的把大师的作品看成假的,把仿品说成真的。

   但也有节目为了避免此类乌龙出现,会提前鉴定好藏品的真假,专家、主持人就是按照台本把“戏”演一遍就行了。

 
                                                    【藏品估价太玄乎】“人情价”高于“市场价”
  
 
          鉴宝节目中,除了砸宝贝的过程让观众惊心动魄外,专家对藏品的估价同样让观众惊心动魄。如今的鉴宝节目几乎都是“不提钱、没收视”,因此,估价也成为不少鉴宝节目的“招牌”。只不过,这一招牌却逐渐成为持宝人和专家之间的交易。

                                                         专家和持宝人“勾结” 收酬劳抬价格
 
              专家动动嘴,就能把值十万的估价到15万。
 
 
      有业内人士透露,有些鉴宝节目都是在录制之前,就已经把藏品价格估算好了,而作为持宝人自然希望价格被估得越高越好,于是“再高点吧”就成为持宝人和鉴宝专家的“交易”,如果是熟人,打个招呼,对专家来说就是上嘴皮碰下嘴皮的事,一件原本值十万的藏品估价到15万也不是不可能。

   如果是陌生人,那就是赤裸裸的金钱交易了,持宝人说好给鉴定专家一笔钱,让专家将藏品的价格抬高,以便在出手或者拍卖的时候能卖个好价钱。

   还记得去年让文物界蒙羞的“金缕玉衣”事件吗?专家们喊出了24亿的天价,“玉衣”主人以此作为抵押,骗取了银行6亿的贷款、但其实这件“天价宝物”是持宝人自制的,根本不值钱,高估价只因专家们收了几十万元的鉴定费。

海外鉴宝节目:不估价不砸赝品   其实,鉴宝并非国内电视台专利,和当下播出的大部分电视节目一样,都是舶来品。而和国内鉴宝节目靠砸假、估价等行为吸引眼球不同,国外的鉴宝节目服务属性更强一些。如果只论节目播出的年头,国外有些鉴宝节目都可以用经久不衰来形容了。

 
                                                      藏品不估价 更注重挖掘背后精彩故事
 
        《古董秀》更注重藏品所反应出来的文化。
  
          英国《古董巡回秀》自1979年开播以来,已经播出了30多个年头,节目组每期都会前往一座城市为当地居民鉴定宝物。而鉴定的藏品则是五花八门,除了古董以外,珠宝、钟表等都有涉及,而节目中几乎不会播出赝品。

   和国内鉴宝节目,动不动几十万、上百万的估价,让观众错愕不同,英国的鉴宝节目则更注重藏品所反应出来的文化、历史,节目中,鉴宝的专家并不会在现场给藏品估价,反而会对藏品背后的故事进行解读,让不少观众在欣赏藏品的同时,还能了解藏品背后展现的英国历史。

 
                                                         赝品也不砸 假的也有收藏价值
  
 
          《天下收藏》节目中,每次看到王刚挥起锤子砸向藏品,都不免让人心惊肉跳。但是日本的鉴宝节目要温情得多。

   日本东京电视台的鉴宝节目《开运!什么都鉴定团》开播以来收视长期保持在15%-20%,节目形式和国内鉴宝节目颇为相似,只不过,鉴定团并不会见假就砸,反而还会让持宝人把赝品拿回家在生活中加以利用。

鉴宝沦为耍宝 管理办法将出台   从今年某收藏节目中发生的“干爹门”到近日的“砸真品”事件,鉴宝节目成为了实实在在的“话题王”。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袁方认为,观众所认为的鉴宝类节目必须代表的是“专业”、“权威”,如今的收藏类节目,其实早已经变味、变质,成为地道的娱乐节目,处处掺假和炒作。“主持人每期拿着个锤子,只要所谓的专家认为嘉宾的藏品是“赝品”,便挥一挥衣袖将其砸得粉碎,这本身就是一种噱头和作秀行为。”袁教授说道。

 
                                                      娱乐行为:话题不够 “炒作”来凑
 
         央视现“明朝热水瓶”,实在太奇葩了。
  
 
        节目制片人彭晓林告诉记者,收藏类节目为了提高话题性和收视率,惯用的手段就通过不同炒作行为吸引观众眼球、搏出位。如,某美女嘉宾带着“干爹”送的翡翠到鉴宝节目去鉴定。最后被曝光一切是节目组打造的。

   同期还有藏友带着“明永乐青花—热水瓶”,走进央视的鉴宝节目。一方面持宝人淡定装傻,另一方面,专家妙语如珠犀利幽默,被观众“嘲笑”加质疑。冒牌藏品,到底有没有必要给它们提供亮相荧屏的舞台?

                                          娱乐行为:娱乐明星凑热闹 鉴宝变耍宝
  
 
          以往的鉴宝类节目以收藏与鉴赏的专业化为基准,百姓大众化的收藏品为对象,内容有藏品展示欣赏、收藏趣闻轶事、专家鉴定评述、观众竞猜藏品价格等。

   在袁方看来,现在的鉴宝节目毫无专业可言,很多节目组甚至请一些丝毫没有文物常识的各路明星来凑热闹,甚至担任鉴宝专家临场指鹿为马,嬉戏打闹,欢乐十足。

                                                             管理措施将出台 但恐治标不治本
 
 
        鉴宝节目如此“娱乐化”,本月22日,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宣布将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通知,拟出台电视鉴宝节目相关管理办法。其实早在7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对文物鉴定类广播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广播电视“鉴宝”类节目提出了系列要求。

   记者看到,《通知》中有一条规定,“不得在节目中编造文物流传故事、诱导‘持宝人’杜撰虚假收藏故事,不得由演员扮演‘持宝人’,不得暗示或要求专家修改文物评估结果、高估文物市场价格。”

   科普性的节目更重在传达知识性,娱乐节目更偏向吸引观众。对于收藏类节目这样本身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节目还是应回归文化传播的本质,将其艺术性和文化性放在节目制作的中心位置上来。但是,如今鉴宝节目种类繁多,扮演持宝人,编造故事等情况同样是此消彼长,屡禁不止,而即将出台的管理办法力度有多强?让很多人翘首观望。

作者:瓷器鼻祖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