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快讯|张渭篆刻装置作品展 :师法自然的当代篆刻之道

2023-09-02 23:53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4ff9664cc3647e53b7473ee8d76a6a04.jpg

开幕式嘉宾合影

2023年9月2日下午3点半,“印记•张渭篆刻装置作品展”于山美术馆顺利开幕。本次展览共展出篆刻装置作品6件,其中现场创作《有相》,是两组以冰为原材料的篆刻作品,同时也是含有行为艺术的篆刻装置。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为赵宝山,策展顾问为舒阳,学术主持为孟樑、林俊,艺术批评为于光。主办单位为山美术馆。协办单位有西安心隐终南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西安市当代陶艺文化研究院、陕西省书画篆刻学会、西安布克传媒。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41bb9b38260ff320c3daa81d6270e96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8a364d68a08b7e099cf7b41df486fd9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0da9fb0654064fb567abc217d50dc06c.jpg

嘉宾合影

从平面走向立体的篆刻装置   

“篆刻装置”是一组新颖的词汇。而本次展览的篆刻颠覆了以往书印拓裱的展陈方式,而是以装置的形式进行展出。篆刻起源于殷商时代,是书法和镌刻的结合。是用来制作印章的技艺,亦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而“装置艺术”,兴起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美国,是当代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张渭通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将篆刻、陶艺、多种材料跨界的不断融合与变化,最终生成这场名为“印记”的篆刻装置作品展。

展览冠以“印记”,其内涵与篆刻、历史、文化有关,更与自然、存在紧密相连。“印记”不仅印记了张渭多年不断实践篆刻装置的创意、创作,同时也涵盖了东方、西方,传统、当代,以意识、观念、反思的方式介入现实。张渭在创新求变的路上也给予了现代篆刻更多的可能性与延展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94326491df56ce08b5f1e5bee582671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68ec37b1bd438921d2ae12a32e67fee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7012f7d9101365f7f7c5f37773185db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bf827aacc15fc64feba5b1988e3e1b2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a40c1b6559b54beeb50847d5fd487c08.jpg

观展现场

以篆刻为生机 汇十年自然之法

这次展成的六个系列作品涵盖了张渭近十年的创作。它们分别是《有相》、《无相》、《朝圣》、《红利》、《溶蚀》、《印信》。其中《有相》为现场创作,张渭取山溪水制冰并加以雕刻形成了两组篆刻装置。第一组冰印融化在宣纸上显现佛造像,第二组冰印融化佛像消失。作品旨在阐释佛教冰与水的寓意,表像而非本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两个冰印上的文字。似有现象学的意识及相互拆解之意。

而在《无相》这一作品中,张渭运用中草药所制成的颜料绘制佛像,用印盖蜡,层层堆积成形,无形而成相。虚妄与否,自在其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d9c50888941915603e0b4a4f426b025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f3d0437c952474cdadc3ca544bccff7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f4aaa5c02cb18a401ecc366a59bc7ff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93e6d7c81cdc86d78eeae7077eb90d3a.jpg

现场创作

《朝圣》,心经印章和佛造像印,以封泥形式,运用陶艺将其结合成器型,呈现出石窟摩崖之状。从文化层面涉及了篆刻与制陶的渊源。《红利》以材料为喻介入现实。张渭借40只酒瓶,涂裹了号称国漆的大漆以及相关刊物纸页。他认为亲历改开40年的来之不易,不能倒退愧对时代,不能让红利散尽在梦中。而《溶蚀》是源于一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这种地貌通过时间和水流给大自然留下的特殊景象。作品的呈现为城砖拓片的手印条幅,由五十方网路流行语篆刻、和五十片变形陶艺瓦组成。然而这是一件未完成作品,网路词语与互联网相生相依。溶蚀似镌刻,万物生成绵延,语言、文字,艺术与生命亦如此。《印信》,象徵而明喻。中国印章演变到今天,形体变,功能未变。权力游戏与之如影相随,作品本身颇具解构之意

纵观这多年来张渭的篆刻装置作品,不仅仅是一条对于现代篆刻书法的求变求新之路。同时也汇集了自然之力,借以篆刻的形式重新赋予生命新的艺术活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688cd51ab179b2ff8db68ff35622361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932a1b6732ad9291076294a3a2cea45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a6ed9576a724ab0df6129bac594df79b.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e015636dfbf2ec11812d2690f96566dc.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ef3ae48086e953b1441d974b499f1e8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8fd587c05e947732014e2d7655b19c5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c7e805f5edbf2de5dc69e92899974c6f.jpg

展览现场

开幕式嘉宾发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20a0864b80c8f53fdf7af0962a5e1476.jpg

学术主持孟樑作为开幕式主持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e5518c8593bf2d2162e7f1357b6639cf.jpg

山美术馆馆长、策展人赵宝山

山美术馆馆长、策展人赵宝山表示:“在了解张渭将篆刻以装置这一种新的形式进行呈现的时候立刻就勾起我的好奇心。而后通过进一步熟知张渭用篆刻、陶艺、宣纸等多种材料进行实践,并以装置的形式进行呈现作品的想法深深地打动了我。由此也有了今天这个展览。本次展览涵盖了张渭这些年的综合创作,材料跨度大,涵盖了包括宣纸、陶瓷、杂志、金箔、矿蜡、大漆、草药、取水行动,以及现成品创作,张渭从观念到创作都体现的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元素的结合,令人耳目一新。张渭用当代艺术的语言,让中国古老传统的篆刻艺术,走出了书斋的案头,打破中国绘画篆刻成熟、保守、僵硬的思维模式,给中国传统篆刻绘画艺术带来了一股清流,从而也让人们从新思考中国篆刻艺术的传统与发展之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2096515b046d073645e6e3187254b0ac.jpg

本次展览学术批评于光

本次展览学术批评于光指出:“中国当代艺术萌芽期一则有关中国画公案所产生的反思。中国画因过于规范而失去生气、过于成熟保守僵硬而没落。张渭举一反三去思考中国篆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凭藉装置艺术不受门类限  制自由开放的特性,开啓了他的探索之路。张渭的篆刻装置,反诘传统美学,营造出一种新表现空间,从工艺到艺术、从实用到审美;从权力之用、信用之用到审美之用,其中有无祭奠意义不得而知。但确实给予观众一种别开生面的艺术体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790cd25fdc3fbb986d0359f00678ffd4.jpg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林俊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林俊说道:“从专业角度来说,张老师这次展出的篆刻作品。已经不局限于用传统的篆刻技法来分析,他的书法自成风格。而从材料学上来看,他也做了很多实验,不仅仅是在石头原料上进行创新。也打破材质媒介,延伸出了更多篆刻材料的可能性,形成了一个新的篆刻文化的一个延展现象。次外,这次展览的布局也是自成一派。以往展览会把印拓出来,然后做个印品悬挂在展厅之中。而这次张老师打破了画框的局限,让观者们更好地了解了书印相生的内在联系。这也是一种值得学习的学术思维和收藏思维,为学术界带来新的美的旖旎和思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cf8a4a4a4101fc681a5d89e2b8158a54.jpg

陕西省书画篆刻学会秘书长王东鸿

陕西省书画篆刻学会秘书长王东鸿说道:“张渭会长与我相识已久,这二十年来我也了解他不为人知的艰辛付出。长时间里张渭会长专心致志当代艺术用孤独刻蚀着岁月用坚韧塑造着灵感隐墨怀藏不自彰显索要者魂,可贵有胆希望他能继续持之以恒的进行自己创作观者们在观看后也一定会得到新的艺术认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d74aea67b564353c8224ae44225a1414.jpg

终南印社常务副社长岐岖

终南印社常务副社长岐岖表示:“我们陕西是篆刻的故乡作为一名陕西人,我一直坚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其中就包括篆刻而张渭亦是如此。今天看到他的这些作品,我对他这几十年一直在坚持他的篆刻事业而感到高兴。现今他已经把当代篆刻和古代的篆刻相结合,不仅出了很多有趣的字体与词语,与此同时赋予了它们新的时代特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b1d817e7182a436f29d63266425ce770.jpg

西安美术学院邢戈教授

西安美术学院邢戈教授致辞说道:“我长期关注和研究书法篆刻领域我认为篆刻跟书法一样它的传统包袱实际上是比较重的。因为它历史资源特别丰富,历史上也达到过极的程度有这样辉煌的历史成就对于后者的创新而言难度也是较大的。通过看到张老师的作品,我觉得不管从形式或者内容,都导入了一些当代的元素他能重视内容,同时形式上进行了很多转换这是非常成功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53eb219243075aa6d886a8e524082ce4.jpg

著名当代艺术家邵勇

著名当代艺术家邵勇表示:“纯粹的传统艺术如果仅仅只是靠复制和临摹是很难得以创新的。而纯粹学习西方当代艺术路径今天似乎也已经一段路了。这就需要艺术家们认清创新实践的力量。所以今天的中国,包括未来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希望,第一个就是依然相信中国传统的国画符号,将这些传统的形象转换为艺术审美的情趣然而关于媒介方式语言方法转换对艺术家而言依然是一个不可不面对的现实问题。但我们属于今天的时代那么我们的作品也应逐渐转换成新时代的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43f20f4cfed72673350cb51ea37bfebf.jpg

艺术家张渭

艺术家张渭说道:“本次共展出了6幅作品,其中还有一幅是我的现场创作作品《有相》。都是我近年来有关篆刻书法的表现新形式的研究与探索。在这些作品中涵盖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大都源自于自然,特别是我现场创作的这幅《有相》。是我准备了5年的时间,今天才能呈现给大家。这些水取自于泾川泾河流域石窟前的河水。还有一部分水源取自终南山,这是草堂文化的代表。通过石窟文化与草堂文化的结合呈现出,一种物象所表露的有和无之间相生相伴的关系。”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21日。欢迎大众前去观展。

文图:陈瑶 审核:刘爽

艺术家简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95160fe48581b6625345a082391fd65f.jpg

张渭(原名张威,字汉泥,自署:老渭),1970年生于西宝鸡,现为西省书画篆刻学会执行会长、西安市当代陶艺文化研究院院长。

2023年创作综合材料篆刻装置《无相 》。

2022年创作大漆综合材料作品《十月》。

2020年~2023年创作大漆作品《终南石》。

2020年创作大漆综合材料《点亮汉宫灯》。

2020年创作大漆综合材料作品《无用之用》。

2020年创作纸本药彩系列。

2019年~2023年创作《猜不透的莫兰迪》。

2019年~2023年创作《新装》。

2019年创作大漆装置作品《国际大牌》。

2019年7月策划墨道无垠-书法作品提名展、发掘保护陝西传统陶瓷绘画活动第二回-书瓷。

2018年12月创作装置作品《40年红利》。

2018年1月策划组织2018祈福长安、心隐终南之第二回踏雪问道文化主题艺术实践活动。

2017年3月作品参加《埋在土裡的水》艺术展。

2016年11月策划韩-中2016艺术交流展。

2016年3月倡议发起筹备成立西安市当代陶艺文化研究院。

2015年8月策划《心隐终南48小时》文化主题艺术实践活动。

2015年7月策划发掘保护陕西传统陶瓷绘画活动•第一回(老碗绘)。

2015年3月倡议发起筹备成立陕西省书画篆刻学会。

2014年创意监制篆刻衍生品《心印口传》。

2014年创作篆刻装置《唐代印象》系列作品。

2014年《孤山影若》个展(西安2014.5)。

2014年策划《首届品艺六人艺术作品微展》(西安2014.3)。

2009年策划当代中国书画名家系列画册印制。

2008年策划并发起“保护发掘中国西部传统陶瓷绘画艺术活动”。

2004年创作巨型吉语陶印,突破传统篆刻艺术只重视实用性,突出现代篆刻艺术的视觉效果和现代篆刻装置艺术的新理念。

2001年创建文化艺术公益网站--新西部艺术网(www.xbys.net)。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