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5-04-16 15:19
撰文 | 邹萍
1985年,赵无极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讲习班
90年前,15岁的赵无极来到杭州,入读国立杭州艺专(现中国美术学院),正式开启了自己的艺术生涯。西湖,从此成为他萦绕终身的艺术现场;母校,就此化为他血液里刻骨铭心的艺术源起。个体的百年印记和学院的百年征途宿命般相连,始终牵引着他、鼓励着他、托举着他。
90年后,213件先生在杭州创作的早期油画、版画、瓷器等悉数“归来”,正式入藏中国美术学院。这批珍贵的宝藏,承载的是先生与杭州、母校绵长依依的深厚情谊,贯穿的是先生用一生倾述的家国情怀。如《无题(静物)》反映的是他就读母校时对油画技法的最初探索与实践;《我在杭州的家》展现的是先生与家人在西湖边的居所;《无题(寺庙和坟墓)》描绘的是西湖边南宋爱国将领岳飞的墓地;《无题(兰兰肖像)》显露的是先生和第一任夫人谢景兰的日久羁绊;先生困顿时,给予他重要鼓励的亨利·米修的《亨利·米修解读赵无极的八幅石版画》(1950年)版画书…
赵无极,《我在杭州的家》,1947年,布面油画,65 × 80.7 c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弗朗索瓦兹·马尔凯-赵捐赠,2024年,图片版权保留
赵无极,《无题(寺庙和坟墓)》,1947年,布面油画,45.5 × 55 c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弗朗索瓦兹·马尔凯-赵捐赠,2024年,图片来源:Dennis Bouchard
赵无极,《无题(兰兰肖像)》,1935-1936 年,布面油画,61 × 45 cm,赵嘉陵、陈绵捐赠,2024 年,图片来源: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赵嘉陵、陈绵夫妇向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捐赠的文献资料
赵无极妹妹赵无宣向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捐赠的文献资料
赵无极讲习班学员孙建平向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捐赠的文献资料
赵无极国立艺专同学许铁生的女儿许清照向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捐赠的文献资料
在此之前,先生的油画作品被系统收藏于全球150余个重要美术馆博物馆,但中国官方美术馆、博物馆尚无一件。置身新时代的开端,此举不仅取得了赵无极作品在中国大陆公立美术馆博物馆收藏体系的重大突破,这笔珍贵的文化宝藏也必将有效推动中国参与世界艺术史新格局的叙述,从而对中国艺术教育和文化创新产生绵延不绝的重大影响。
赵无极研究中心揭牌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代表学校接受弗朗索瓦兹·马尔凯-赵女士及赵无极儿子赵嘉陵、儿媳陈绵捐赠,并颁发作品捐赠证书。吕亭瑶女士、赵嘉陵家属刘彦女士代为接收证书
饮流怀源,深庆得所。这场跨越近百年的回归,不仅是一次艺术生命的轮回,更是一阕世间大爱的暖歌。赵无极夫人、赵无极基金会主席弗朗索瓦兹·马尔凯-赵女士(Françoise Marquet-Zao)和赵无极儿子赵嘉陵、儿媳等人的捐赠义举,以无私胸怀让先生的艺术精神得以持续滋养后世。籍此,教育展现出最动人的模样——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用一个灵魂唤醒无数个灵魂,而创新亦具备了扎实根基。
江河有声,水落石出。先生在最后一幅布面油画《18.03.2008》中,画下了生命的最后一次呼吸:微风吹过,竹叶摇曳,湖面微澜,罕见的紫色让人惊悚。先生是用色大师,一生却极少选用紫色,他用这抹紫预判了自己的终点:回归源头,自由澄澈,快乐通达。
站在世界艺术之上的创造性融汇,是卓立于东西格局之上的浩然大道。世纪飘摇,艺术圈繁花尽落,唯此朵“无极”花深沁汪洋。那里春风拂面,那里静水流深,仿佛酝酿着一个崭新的开始。“赵无极”又一次在江南山水间埋下了面向未来的种子,于似水流年和山穷水复中,不断扎根,向外吐纳。
我信,这份自我循环,必将不歇生长,终有一天将参天成林。
一个人的世纪摆渡
赵无极经历两个世纪,在百年生途里手握两大传统,竖起世界艺术大旗,为后来者激荡起诸多关乎想象的艺术涟漪。文明荒原,他从心所欲却不逾矩,直面创造灵魂,换来艺术觉醒,展现出灵魂相契的高质量自由。但这个IP的成型,是诸多因素的高效合集。时间、事件、个体、时代等全因素缺一不可。
1939年,赵无极与同学在云南昆明安江村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室前合影(前排左二为赵无极),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许铁生家属捐赠
东方血脉。出身溯源,无疑是重要前提。作为宋朝皇族的后裔,赵无极在骨子里深沁着地道的东方情愫,深埋经年的血液浇灌定会结出根深蒂固的丰硕花朵。那些童年里,祭祖后被拿出来清供的赵孟頫和米芾真迹;祖父自小要求写书法的日日夜夜;柴米油盐中的诗词歌赋,随时在家人对谈中冒出的评论话语等存蓄,是自然落根的生生不息,更是蔓延无限的绵绵不绝,也是他内心坚定的古典教义。
因此,世人常谓之“回归”并不成立,他从来就没有弃过中国画。或许有暂时搁置,但抛却的只是时尚热度和审美假象,而非美的本身。因为深埋于心的羁绊是无法抹去的DNA,青铜铭文、甲骨刻迹和唐宋书画等滋养万物的真实共鸣最终会与米芾的“绝迹天机”深度并轨。
国际视野。正因为有这份辩证哲思的打底,无论日后前往何处,包容和开放的趣味在赵无极心里都是根深蒂固的存在,既能与石涛、米芾同呼吸,也能和意大利原始派艺术家契马布埃共话题,少年时初见叔叔从巴黎寄回印有米勒《晚祷》的明信片时,也才能深度共鸣。
起点不设限,终端才无限。他的根脉从来就不止一处。渴望灵魂和鸣的他更清楚敞开心怀的重要,面对未知,是仰视、俯视亦或平视,结果必定截然不同。所以,他能从书法中悟到油画颜料潇洒的运笔,于米芾的画作中领会宇宙洪荒,在甲骨文的古拙笔画和汉代壁画中体会符号语言的精妙。
时代境遇。实话言之,人生成长离不开诸多机遇的造就。他乡生活,并非全然的心之所求,悲欣交加的经历,更不是坦然的心之所愿。情势牵动的所有情非得已,皆是诸多客观成因的综合。此外,诸多贵人的加持亦是重要底气,如父亲在财力和方向选择的大力支持,以及诸恩师的重要引导,如林风眠和吴大羽。早期深度沐浴中西艺术之光的前辈们不仅给予赵无极实际帮助,更关键的,是直接展现了道路的可复刻性。“林风眠鼓励我对传统的质疑,当我要以不同的方式观察和思考时,他宽容我,还保护我不受排挤。”“我唯一的愿望就是做画家,除了艺术史,对其他艰难的科目都不在意…我们的老师吴大羽理解我们。”
由此,可看出赵无极在意的从来就不是一时热闹,而是前往真实源头饮水,真正做到与伟大同行。
一所学院的世纪征途
这份个体轨迹,与其母校的生长内核深度相契。
1928年,国立艺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在杭州成立。历经沧桑初心不改,既擅从源头寻觅叙事系统,亦重于全球化语境中开放吸收,多元构建中国文化艺术的全球话语体系。首任校长林风眠立校初期就提出“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学术宗旨,以东西贯通的现代主义作为最初的精神基因,在文化激荡的世界语境中形成无比丰富的艺术视野。
迄今,这条“国美之路”已历经97个春秋,在现代中国艺术的发展历程中馨香永续。征程百年,这份学术初心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沉淀百年,这所学院也已自塑起独属的话语论域、通识研究、创新范式等内构逻辑,既有典型性又具普及性,既有宏观指导又有具体路径,在文化使命、创新意志和教育理想的多重关照下,努力实践着新时代大局的继往开来。这份自觉引领,是关于文化根性培养路径的思考,更是激活文化新质能量的长期布局。
“赵无极”,不仅是这份学术底色的最佳代言人,更直接将这条“国美之路”延伸到了世界艺术舞台的中心。先生从以师为范,到比肩之信,再至大道同行,其无数次奔回源头汲水,再毫无芥蒂地往前飞驰,无论间隔多远或路途多艰,都能义无反顾地再出发,将人类意识置于高位,使现代艺术超越束缚成为一种人文主义艺术,一步步缔造出独一无二的“赵无极”。
1985年,赵无极参观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
先生的艺术实践,从一开始就具有现代性,观者无论什么时候遇见,都会被牢牢吸引。他的画里有藏不住的悸动,时刻撞击人心。尤是看原作,更能体会这份用心。无谓毛笔或油画笔,水墨或油彩,侧峰、中锋、顿笔等运笔之法全然随心,空间拿捏更是举重若轻,情绪宣泄点到为止又恰到好处,甚少厚涂或堆砌的大笔刷通过涂、抹、提、按、皴、擦等诸多随心率性的动作实现织物般的肌理,果断挥洒又柔情万种,轻轻撩拨却浸入骨髓,欲罢不能的感同身受便涌上心头。
因此,怀念先生不能仅困于“追思”,“领悟”“启发”实质更重要。学生许江一直记得先生当年说的这段话:向民族的优秀传统学,向世界第一流的大师学,两方面结合起来,加上自己的个性,这样自然而然地融合起来,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个风格不应该是地方性的,而应该是国际性的,世界越来越小,东西方互相渗透,中国画和西画的界限已经不存在,不要找个套子将自己套住,应站得高,站在世界艺术之上。”
言语诚恳,没有繁复辞藻,却道出最核心之念“要找到自己的人生路”,这是一个至今都发人深省的命题。
一个展览的托底与公信
实际上,这213件赵无极作品能够最终正式入藏中国美术学院,和一个展览息息相关。
2023年,是先生逝世十周年。9月,“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出重要作品及文献230余件,其中油画作品129件。展览同期举办了三次高质量学术研讨会,汇聚海内外专家学者80余人研讨赵无极艺术之于世界艺术史的独特意义。5个月的展期内,参观人数达25万人次,导览活动900余场,媒体传播量8.6亿,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事件。
“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策展人余旭红为观众导览
“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现场
这个迄今亚洲最大规模赵无极回顾展,最让我心仪的实质是“诚意”:近五年的策划、精心设计却了无痕迹的空间场域、深度挖掘的艺术故事、多维绽放的学术项目…这片诗意深埋的湖山,给予了一名校友足够的尊重与诚心。
同时,有丰富细节和碎片的托底:故事、人物、时光、挣扎、彷徨、痛苦、犹豫、欢乐、欣喜、悲哀、失望、坚定、淡漠、遗忘、失去…混合着不断变换的画面,时代印记就这样在一个世纪的悲欢离合中逐一显形。至此,中国式现代性的无尽摸索不再是空话,展览也藉此成为传统与现代有机衔接的真实艺术现场,和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真正实践转化。
这份“诚意”感动了很多人。如赵无极基金会主席、赵无极夫人弗朗索瓦兹·马尔凯-赵(Françoise Marquet-Zao)就明确表示,这个展是一个持续产生影响力的事件,也是她决定与中国美术学院共建赵无极研究中心的缘起。赵无极基金会艺术总监扬·亨德根(Yann Hendgen)也表示,正是这个展的成功举办,催生了赵夫人捐赠赵无极作品的意愿。
赵无极作品捐赠协议及共建赵无极研究中心备忘录在法国巴黎签署
这个展的影响也不仅在当时。接下去,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将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保护好、利用好、展示好赵无极的作品,把赵无极的艺术精神传承下去。中国美术学院和赵无极基金会还将共建赵无极研究中心,该中心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下设机构,主要负责开展和促进赵无极的艺术在中国大陆的研究出版、展览展示、公共教育、宣传推广与国际交流。
世纪翻篇,艺术有为。就让我们穿越偏见的迷雾和垒砌的高墙,通过直面“赵无极”,让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在漫长源流演变和生成轨迹中开创的文明新形态,既顺达完成自我圆融,亦为促进世界秩序重构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
作者:邹萍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