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继承 借鉴 创新 发展

  内容摘要:乔十光先生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探索现代漆画的道路上,立足于继承传统、借鉴引进、不断创新,谋求发展,为现代漆画画种的独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继承传统 借鉴创新 谋求发展

  客观事物的发展,总是沿着一条波浪型的轨迹,从低谷到高峰,再由高峰跌入低谷。漆艺的发展也不可能违背这个客观规律。当中国漆艺在低谷徘徊的时候,能否把握好时机,驾驭漆艺再次攀上峰巅,是时代的呼唤。中国现代漆画是在古代、现代、东方、西方各种文化、各种社会思潮的相互碰撞中产生的,是现代美学观念在漆艺中的具体体现。1984年,漆画被正式列入美术种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乔十光先生和所有漆艺家们如愿以偿。

  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漆器是距今七千余年的河姆渡时期留下的朱漆木碗。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历代漆艺术家,漆工艺人,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漆饰技法,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漆器和漆艺术品。重温漆艺史,重睹漆艺芳华,我们不能不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骄傲。到二十世纪,漆器和漆艺术品逐渐被日益更新的现代工业产品所取代,加工漆艺制作的原始操作程序太过复杂,人们对漆过敏的恐怖,加上漆艺制作周期太长,所费精力巨大,醉心于研究和制作漆器、漆艺术品的人越来越少。眼看积淀了几千年的漆文化将要出现断层,头脑清醒的有识之士开始寻求挽救漆艺颓败局面的有效途径。这时候,中央工艺美术美院的研究生乔十光在导师庞薰琴先生支持下,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学习,研究漆画的研究生。庞薰琴先生问他:“你不怕漆咬?”他坚定地回答:“不怕。”导师接着说:“你要研究漆艺,必须下去向民间匠师们学习,拜他们为师。”他二话不说,先去福州漆器厂向工人学习,在车间里,围起围裙和工人师傅们一起刷漆、打磨。漆过敏使他全身红斑成片,奇痒难忍,折磨的他彻夜难以成眠,但他毫不在意,虚心拜工艺大师李艺卿及弟子施萱荣为师。在福州一扎就是一年半,连春节也不回家。他深入学习漆艺技法,从工艺火候到调配漆彩等等,每个细节都用心琢磨,吸收消化。每道工序都会提出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为什么。夜深人静时,院长张仃、副院长张光宇、庞薰琴、雷圭元等导师的嘱托,肩负着传承漆艺文明的重大历史使命,常常使他陷于苦苦思索,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决心下苦功,一步接一步地学习各种传统的漆艺技法,进而致力于探索开拓漆工艺与绘画的有机融合,探索和拓展富有特殊表现力的现代漆画的艺术语言,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在象形文字里,“十”就是“漆”,于是,他把自己的名字由乔士光改成乔十光,以示献身漆画艺术的决心,这在漆画还不被认可的时候,是很难很难的。他已经在学院里学习了五年的绘画,但他认为:在学习漆工艺技法的同时,还要再练绘画的基本功。他背起画夹到古老的福州街巷和风景如画的闽江江畔写生;画古旧的民居;画遮天蔽日、盘根错节的榕树;画江中的帆影渔火;画戴着斗笠的,挑担的惠安女……在刻画形象或组织画面的同时,试图赋予作品以漆画的装饰风格,使漆画逐渐的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系统、固定语言、充满创造力、能彰显民族文化特征,而且具备个人创作风格的独立画种。当他拿出处女作和早期作品《闽江帆影》、《鱼米之乡》等之后,院长张仃,导师庞薰琴,雷圭元等热情的鼓励他,肯定他:“能化,路子是对的,要有顽强的毅力,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

  中国漆艺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工艺制作方式,工艺流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改进、再创造、再改进,形成了一定的程式。这种程式既有成熟的、精湛的、经典性的美学价值,又有束缚人的创作个性的保守的一面。所以他认为:程式和技法、技巧都是人创造的,可以随时间的演进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要继往开来,更新观念,既不丢掉传统,又面对现实和未来,吸收历代漆艺和民间漆艺的精华,扬弃糟粕,创作出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现代漆画。乔十光先生说:“传统就是历代创新成果的积累,继承传统就是要去延续创新。”一语中的中国漆画的出路在于不断的创新,唯有在不断的创新中才能得到发展。借鉴外国漆艺,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借鉴不是模仿,更不能奉行“拿来主义”。在借鉴中融汇东西方文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借鉴引进吸纳,都要服从于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服务,遵循为我所用的原则。从生活中积累的资料里提取创作素材,再加工提炼出比现实生活更美的艺术品,使作品内涵丰富、深刻,既有东方艺术的神韵,又具时代的风采,且富诗的韵味,音乐的节奏感,构成的视觉形象能摄人魂魄,震撼人的心灵。造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这是现代中国漆画的始作俑者乔十光先生所要追求的目标。他放开眼界,不辞辛劳地到全国各地追寻,曾九到福州,三入傣乡,三进藏区,四下江南,两游长江,每次历时两到四个月。阳春三月,莺飞草长的江南之春;金碧辉煌,庄严肃穆的青藏佛教文化;大西北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雄浑与奔放;塞外草原群马的奔腾与嘶鸣,狂风暴沙中静卧的骆驼;迷人的苏州园林;国际艺术之都的巴黎辉煌富有历史感的建筑;桂林山水;九寨秋色;太行月夜;江南人家……都在考察中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渐渐地考察得来的素材提炼了一件件艺术品。他把福州脱胎漆器与北京雕漆,扬州螺钿,四川雕填、山西云雕等放在一起比较、分析、研究,在创作中,反复锤炼、推敲,运用各种制作手段烘托形象,借助艺术形象表现主题,使描绘、镶嵌、变涂等技法在他手下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拓展了它们的表现力和自由度,创造了独具魅力的中国漆画。藏传佛教徒的虔诚促成了他创作出《信徒》、《大昭寺》、,《雪域的信念》、《白居寺的佛颜》、《轮回》等等;云贵高原少数民族的女性形象促成了他创作出《傣家女孩》、《拐线傣女》、《新妆苗女》、《路上的佤女》、《挑担傣女》、《爱尼姑娘捻线舞》、《佤家竹楼》等等;法兰西之行促成他创作了《圣·路易斯岛》、《巴黎新桥》、《塞纳河上》、《巴黎的小巷》等等。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来自生活。如蔡若虹先生所说:“能敲开人们的心扉”,“看乔十光的漆画,的确是一次美的享受。”也诚如夏硕琦先生所评价的:能做到“传统与现代相交融。”

  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技法上,他借助漆艺的彩绘、渲染、刀刻、堆塑等手段强化漆画的特性,恰如其分地运用漆画的特殊语言,并试图借助抽象手法与抽象符号表露画家的内心世界,宣泄画家难以抑止的感情。为了丰富漆艺的制作工艺,他消化引进了越南 “磨漆画”使用的“磨漆”手法,创造了在铝箔粉上罩漆再行研磨,借深浅研磨而显露丰富的明暗层次和色彩变化的技巧。还借鉴国画“泼墨”作画的特殊手法为“泼漆”。使作品的表现力具有一定的深度。他认为:在使用技法技巧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创造性地变幻技巧,而且可以创造一些新的方法和手段赋予作品以更优美的形式,以增强漆画的意趣,深化作品诗的意境,表现出很强的时代感。把生活的美升华为艺术的美。漆画和所有的其他文学艺术作品一样,寄托着作者的人文情怀,诠释着人文意义上的精华,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技法、技巧的运用都必须服从于表现主题,离开了主题的技法、技巧都是多余的。

  乔十光先生的创作素材都来自于生活,画面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普通民居、寻常人家、一般群众,都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作品洋溢着浓重的生活气息,而更多的是朴素的乡土气息。追根求源在他身上有着难以割舍的“黑色情节”。童年时代,乳名“老黑”,与黑漆交往了近半个世纪,事业有成以后,请人刻了三枚图章,一方为“老黑”一方为“漆黑春秋”一方为“漆墨人生”。这不是闲章,而是借图章明志。作品的风格追求的是厚重,质朴,含蓄蕴藉。这种风格不仅与大漆的本性相贯通,也与他的性格本色相一致。他善于借黑漆之黑加强和丰富漆画的表现力,突出地显示以漆作画的传统意味,淋漓尽致地发挥黑漆的内在潜力,把人文情怀,诗歌的韵律美、音乐的节奏感,巧妙地、恰当地融合在视觉形象里。

  漆画的风格和所有的文学艺术形态一样,不是一成不变的。乔十光先生的漆画风格以厚实、质朴、含蓄蕴籍为主,而又有所变化。正如苏东坡的词,以豪放为主,但也兼有婉约的词风。乔十光先生的漆画《早晨好》、《垂钓》、《桂林山水》、《海南夕阳》等明快、亮丽、活泼、洗炼、抒情味浓而又不失质朴、文静与端庄。

  中国的现代漆画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初露端倪,到八十年代中期被认可以来,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东西方社会思潮的碰撞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拜金主义”对画家创作动机的冲击。但乔十光先生始终像一个辛勤的园丁一样坚首在漆艺这块园地里而不易其志。如今,年近古稀之年的他仍然日耕不辍,教学之余还在他的工作室里不停地创作,不停地研磨,并认真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他要把他的学术思想,创作理念、漆画创作手段

  、技法、技巧、毫无保留地灌输给他的学生。1993年,福建美术出版社,1996年中,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先后出版了他的“漆画集”;他的作品曾远赴苏联,日本和法国展出;不少作品为驻外使馆、国、内外展览馆、博物馆、会议厅收藏;湖南美术出版社还出版了他的《漆画技法与艺术欣赏》;许多学术论文刊载在《美术》、《装饰》、《中国美术报》、《中国美术通讯》、《中国工艺美术》和国际造型杂志《列奥纳多》等杂志上;还有不少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交流。受国家文化部教育部委托,他主编了向全国推荐使用的专业艺术教育的教材美术卷《漆艺》,并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发行。在二十一万字并收录了350幅插图和彩版的论著里,共十章,他独立编写了其中的六章,并主持修改,订正,润色了全部书稿,是我国现代高等艺术院校漆艺专业和相关专业使用的一部最完善的权威教材,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意识教育大系”主编赵X先生评价说:“代表”了当今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漆艺专业“教学成果的最高水平”(赵X《中国艺术教育大系》总序)。此外,他还主编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策划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漆艺卷》。

  悠悠岁月,绵绵深情,中国漆画的发展道路还很长很长。乔十光先生为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漆文化的传统,将继续沿着继承传统、借鉴引进、不断创新、谋求稳步发展的道路走下去。这是一条永远没有止境的路。

  参考书目:

  《乔十光漆画集》福建美术出版社 1993年3月第一版(福州)

  《乔十光漆画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6年9月第一版(北京)

  《漆艺》乔十光主编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年5月第一版(杭州)

  作者 :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艺术设计系 孟梅林

  电话:13905536256

作者:孟梅林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