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7-14 09:26
作为公共艺术研究,我想首先应该回答公共艺术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公共艺术的主体应该是民众,政府和艺术家是推动者,政府应该以政策提供相关的支持;艺术家用艺术的方式和语言激活民众的审美需求,让民众将自身的审美需求用艺术的语言表达出来,达到自我价值的体现和认同。
说实在的,公共艺术是一个又年轻但又非常庞大、极其丰富的艺术学科。
首先,我们要把公共艺术研究和公共艺术分开。公共艺术是一种艺术形式,公共艺术研究是对公共艺术形式的形成过程以及社会功能、影响力的研究,也是对其创作规律、成果的梳理。
作为公共艺术研究,我想首先应该回答公共艺术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
公共艺术是什么?我记得上一届在公共艺术年会讨论的时候,大家对公共艺术概念各说各有理,当时我记得我举了一个例子,如同瞎子摸象,每一个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对公共艺术的理解进行了诠释,也就是说瞎子摸到的腿,就说大象是一个大鼓,像鼓一样;摸到一个耳朵,就说大象像一把扇子;摸到一只鼻子,就说大象是一条蛇。我用这样一个典故来比喻公共艺术当前五花八门的概念。
作为我自己的认识,公共艺术是什么?根据这两年对公共艺术的研究,我认为公共艺术是用艺术的语言和方式解决公共问题的独特的创作方式。它颠覆了美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从关注对象、创作方式、评价标准有着根本性的改变。
作为关注对象,我们知道当代艺术它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它也是介入、干预生活,但是完全从个人的感情和个人的感受出发,对一些现象做出个人的判断,而公共艺术则必须关注民众,它应该考虑到的是一个整体的变化。
从创作方式来讲,当代艺术是以提出问题作为创作的目标,而作为公共艺术,我认为是以解决问题为创作目标。所以创作方式也做了一个很大的改变。
从评价标准来讲,作为当代艺术它可能是以作品的艺术质量和个人的影响力作为它的评价标准,而作为公共艺术,它实际上是用民众的精神风貌和地方的影响力作为它的评价标准。
我们讲公共艺术做什么?我直截了当用了一个“地方重塑”的概念,公共艺术就是做地方重塑的事情。公共艺术遵循着并强化在社会转型、城镇化进程中从人文环境建 设到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从人文关怀到人的幸福指数提升的作用,以实现地方环境、人文精神的重塑。这就是公共艺术要做的事情。
公共艺术是对人驾驭社会
资源能力的一种考验
那怎么做呢?我想用三个“因”,这三个词某种程度上是中国人已经总结的三个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人而异”。
作为因地制宜,公共艺术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实际情况的发生来制订它的创作计划,也就是说公共艺术应该是从民众中来,是土生土长的,而不是外来赋予的或者是叫外加的一种意愿。
第二叫因势利导。因势利导里面实际上是顺民意而为之。广大的民众是怎么想的,应该顺其民意去做你的计划和想法。顺其势而导之。也就是说你要用你的想法驾驭这种趋势,如同在大江里面乘船,这个小舟逆水而上可能会颠翻,如果顺其势,可以到其对岸。
第三是因人而异。不同对象有不同的受众,采取的是不同的方法,当然它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因地制宜,是针对地方、针对它的空间环境,实际物理性的条件;因势利导是指顺从民意、大众的意愿;因人而异是工作方法和工作计划的出发点。
公共艺术与其说是一门艺术,倒不如说是对人驾驭社会资源能力的一种考验。因地制宜的重塑方式是公共艺术的智慧和方法论。
公共艺术中,艺术家应激活
民众的审美需求
前面我讲的是公共艺术能做什么、怎么做,接下来我们谈一下公共艺术的研究。我认为我们的研究有四个基本点、三项内容以及它独特的研究思维和方法。
这四个基本点中,首先是核心理念。这个核心理念是由公共艺术的性质决定的,也就是说地方精神的重塑是公共艺术的核心理念。我们常常在整个公共艺术过程当中,实际上有的是注重环境的改建,有的是注重实际功能的改善或者是民众生活的改善。但是,我觉得地方的一种精神的重塑是公共艺术的核心理念,特别是在中国,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外来文化冲击影响很大,自我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信的缺失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地方文化的挖掘,引发当地民众对文化的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重塑地方精神是公共艺术的任务和核心理念。这个核心理念,也是作为我们的定位。
第二是基本要素。作为基本要素有三个,即公共性、在地性、艺术性。公共性我们的理解是通过人的语言和行动,形成相互联系的共存的一种概况,公共艺术里面首要的应该凸现它的公共性;第二个在地性,我理解的在地性就是不可复制性,“非此地不可”的意义,也就是说离开这个地方、离开这个背景,你这个就毫无意义,就不存在;第三是艺术 性,公共艺术最终是以艺术的方式,是艺术创作,艺术性是指人们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所体现的美好表现程度。
我们讲基本要素里面,艺术性是公共艺术的属性,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本质,在地性是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
第三是我们公共艺术里面的基本对象。作为公共艺术,它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对象,也就是说艺术家、政府和民众。在公共艺术当中,我们的艺术家在整个过程中有着个人创作价值的体现。作为政府,它实际上是一种存在价值的体现,它拿着纳税人的钱,就要为纳税人服务,通过这样的一种民众的服务,才有它自己存在价值的体现。作为民众,实际上他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求得更美好的生活,这就是他存在价值的体现。这三个方面都从自己在公共艺术中的不同角色和不同的价值取向构架起公共艺术的这样一个关系。
公共艺术的主体应该是民众,政府和艺术家是推动者,政府应该以政策提供相关的支持;艺术家用艺术的方式和语言激活民众的审美需求,让民众将自身的审美需求用艺术的语言表达出来,达到自我价值的体现和认同。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在公共艺术当中,艺术家不能替代民众。我们的艺术家是希望能够把民众当中的一种审美需求激活,用民众自己对需求的追求来完善自己整个公共艺术的质量和过程。
第四个基本点,我认为是基本范畴。公共艺术前提必须是公共空间,当然公共空间是相对于私人空间确立的。在公共空间里面,我们产生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公共艺术便是去 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把这样的问题从三个维度进行划分。在物理空间当中,我们的环境会出现一些脏乱差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另外,随着产业转型,会遗留下来一些工业遗址。那如何通过艺术的介入,为提升当下人的生活品质服务?作为行为空间层面,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比方说我们社区当中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这样造成的一种隔阂,这实际上是文化层面的,它是行为空间的维度。第三,随着现在社会转型,造就了很多的贫富不均等现象,从政治组织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而此时公共艺术的介入是在社会空间的维度。
我们讲的物理空间实际上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城市的物理空间功能总是随着产业的转型、城市的发展而改变,很多工业时代留下了城市、建筑、空间可能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利用公共艺术对于这一类废弃空间的重塑,不仅保留下空间的历史特征,更激活了该空间的活力与人气,实现了废旧公共空间的再生。这就是这一类的案例,我想把它归结在物理空间这样一个范畴内。我们讲的行为空间,也就是说现代生活方式造成公共空间、人与人之间交往减少,人际关系冷漠,缺乏安全感等等问题,我们通过公共艺术的方式,有效地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沟通,消除人们对缺乏安全感的公共空间的恐惧。
我们讲社会空间,也就是说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的过程当中,人与人的情感、人与环境的协调以及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带来的矛盾,都可能在公共艺术过程当中得以一种平衡和解决,这一类的案例我们把它归类在社会空间。
刚才是从定位、基本要素的意义,以及关系的分析和类别的划分,构建了公共艺术研究的四个基本点。
什么是好的公共艺术?
下面我想陈述一下公共艺术研究的三项主要任务。公共艺术研究的内容之一,首先是公共艺术的核心价值。这种核心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以及我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我们讲公共艺术的核心价值实际上是由刚才我陈述的公共艺术的四个基本点所决定的。核心价值代表了它的立场,价值判断代表了它的观点,价值取向决定了它的行为。
内容之二是研究公共艺术实现的方法、路径。这样的方法、路径实际上也离不开刚才讲的公共艺术的四个基本点,而且这四个基本点的独特形态形成了它自己独特的实现方法和路径。
公共艺术最终要落地,不是停留在理念之上的。你的理念如何能够落在物理空间,去解决物理空间的问题,解决行为空间的问题以及社会空间的问题,这需要把你的立场、观点和行为做相应的对接。
如何落地?它的方法路径在哪儿?我认为是我们讲的协同机制。这三方各自担当的角色,艺术家作为艺术创作,民众作为需求的提出,政府要改变一下条件,它从政策上进行支持,这三者之间如何平衡要有一个协同机制,这个协同机制就是我们讲的公共艺术的方法和路径。
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公共艺术不是单一的,它不像当代艺术,从艺术家个人出发;它是一个复合体,那种复杂性和多种可能性都取决于它的主导对象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结果,也为我们研究提供了多种可能。
内容三是公共艺术评判标准的研究。曾经在第二届公共艺术评奖结束以后,我们的评委们和我们上海大学的学生做了一次对话,主题是“什么是好的公共艺术”。我们 认为什么是好的公共艺术成为了对公共艺术的评价标准,公共艺术的目的就是我们公共艺术评价的出发点,而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改变地方、地方重塑。具体而言,如 何改变、改变得好坏就成了我们的评价机制的出发点。作为公共艺术的性质也决定了公共艺术的评价标准,我们讲公共艺术它取决于一个民众、政府、艺术家三位一 体的这样一个综合体,所以对它的评价应该是以它的运作机制,我们刚才讲的路径、方法、运作机制是否合理为准。这运作机制是否合理,首先是你的在地性、不可 复制性。同时你的运作机制好,造成的影响力就大。评价公共艺术的另外一个标准就是看他的影响力,你的影响力倒过来折射出你的运作机制,你运作机制合理,你 的影响力也会大,反之,影响力也会小。所以在这里面可能和当代艺术评价的方式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在这儿影响力大小比它艺术质量的高低更为重要。
接下来我想谈谈公共艺术研究的思维方式。作为公共艺术,刚才讲我们的对象是一个综合体,相互之间的关系,演变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循环。它不是一个纯单一的概 念,所以公共艺术的研究内容是复杂的、多元的。我们面对多元、复杂的现象采取的思维方式应该是非线性的。我们讲线性的思维实际上是因果关系,因为怎么样, 所以怎么样,就会怎么样,这是一个单线的逻辑关系。而作为非线性,它实际上有一个假设关系。我刚才做了很多假设,公共艺术假设政府做主导,将会怎么样怎么 样,假设艺术家作为指导,又会怎么样怎么样,所以研究公共艺术采用的应该是一种非线性的思维方式进行研究。
另外讲方法。作为当代艺术研究可能对某一个点的研究可以是封闭性的,也就是说所有的要素都围绕这个点进行研究,相对自我形成一个循环的内封闭系统,但作为公共艺术来讲,它完全是开放的。也就是说根据从某一个点出发,和某一些要素的结合以及各种运作机制的不同,它将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概念,所以在公共艺术研究和执行上面,实际上它可以是两种不同的方式方法。
我想公共艺术研究本身也是开放的,所以我在这里只不过是提出一种可能,对这个构架提出一种可能,提供给大家一种思考,引发一些讨论。我想归根结底,我们的所有研究还是要回到回答公共艺术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去做,以此来推动公共艺术的健康发展。
(作者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文章为上大美院“2016国际公共艺术奖研究员年会”上的发言整理)
来源:艺术国际-评论 作者:汪大伟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