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7-14 16:38
在充满魔幻气息的1960年代和1970年代,铺着木地板的秘密地下室里要是不挂上几套迷幻无比的黑光招贴画你都觉得对不起那些便宜的叶子(大麻)和来历不明的迷幻剂(Acid,即LSD,麦角酸二乙酰胺)。结合了新艺术、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以及其他无法一一尽数的艺术风格以及刚刚流行起来的荧光技法(通过商业应用流行起来的)的这些在黑暗中发着光的招贴画成了夏日之爱(Summer of Love,特指1967年以蒙特利尔国际流行音乐节为由头而引发的在加州旧金山郊区嬉皮区发生的嬉皮士运动的高潮事件)与青年文化的符号。
接下来要介绍的就是这些招贴的由来以及它们发光的原理。
黑光招贴可以追溯自1950年代,那时荧光漆刚刚开始在大众市场出现。1930年代,约瑟夫和鲍勃·斯维泽发明了将能发出荧光的自然矿石原料混进了虫胶漆的特殊颜料,这种颜料在黑光灯(表面覆盖了一层磷光粉的紫外灯管,这种灯发出的是330-400nm大部分肉眼不可见的紫外光)下能发出妖冶刺目的亮光。1946年,他俩成立了日辉色彩公司(Day-Glo Color Corporation),由此这种荧光现象得到了一个朗朗上口的诨名(即Day-Glo)并且将这种效应带进了大众视野。
“卖得最火爆的第一件荧光产品产品是1958年用‘日辉’荧光颜料制作的呼啦圈,”阿姆斯特丹电气女儿国(Amsterdam’s Elecric Ladyland,第一家致力于荧光艺术的美术馆)的所有者以及管理者尼克·帕达里诺(Nick Padalino)如是说。一年之后,汰渍生产了一款用日辉荧光红颜料制作的塑料瓶装洗衣液(译者按:今天如果你把厕所或者厨房里的灯光全部关掉,并点亮一盏黑光灯,你将发现许多洗涤用品的包装材料仍然在发出诡异鲜艳的荧光)。
直到20世纪早期,荧光剂才开始进入日常装饰中,这种荧光现象实际上是一种自然发生的光学现象。“所有的荧光,不论是合成的黑光招贴还是世上所有的自然荧光矿物质都是由于电子的置换产生的,”帕达里诺说。含杂质的荧光材料(phosphor,荧光粉,磷光粉)对于一般不可见的紫外光来说是一种“活化剂(activator)”。紫外光的能量引起这些活化剂原子中的电子失去了原有的平衡,因而扩散出部分的能量,这些被释放的能量则被我们的眼睛捕捉为可见光。
对黑光招贴而言,这种现象的结果就是不可思议的奇妙色彩。与在常见的白光下看到的色彩不同,通常的色彩是通过反射被看到的,而黑光招贴画(或者其他荧光物质)中的颜色直接来自那些吸收了紫外线的原子(译者按:即那些颜色自身在发光)。
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中期,荧光颜料以及包含了荧光颜料的产品不仅变得触手可得,并且在反文化运动中的迷幻音乐现场得到了大量应用,尤其是在旧金山。通过诸如感恩而死(Grateful Dead)以及吉米·亨德里克斯体验(Jimi Hendrix Experience)这些大牌乐队那些发光的招贴,罗伯特·克鲁伯(Robert Crumb)和金姆·戴伊奇(Kim Deitch)的漫画以及《旧金山先知》(San Francisco Oracle)之类地下刊物中的使用,这些超现实的、迷幻的设计开始占领青年的世界。
1967年的《旧金山先知》封面
这股荧光的风潮不久便进入了艺术领域,紫外光很快便成了流行的反文化主题的符号。在一篇谈论迷幻60年代招贴的文章中,萨莉·汤姆林森(Sally Tomlinson)道出了其中因由:在一开始,这些招贴其实只是为了“吸引那些热衷于使用LSD的小团体”。
由于受到青年音乐文化的追捧,这些黑光招贴画开始在唱片店和大麻用品店(head shop)出售。许多经营业主甚至搭建了专门的黑光灯室,墙上挂满了各种黑光招贴,这些房间只用黑光灯泡照明。除了乐队招贴,这些黑光招贴画的内容还包括诸如战士和衣衫褴褛的女性等幻想题材,这些飞飞的(trippy,指大麻、LSD、裸盖菇、麦斯卡林仙人掌、死藤水等迷幻药物使用者在药物作用下的迷幻状态)图案似乎是无所不用其极地专为那些在药物影响下迷失自我的人们所设计的。
在上世纪70年代黑光招贴画仍是一种常见的装饰,它几乎成了丝绒绘画(velvet painting)的同义词。后者是另一种经常使用荧光颜料的媚俗(Kitsch)艺术形式。最终,随着迷幻药物淡出大众视野,黑光招贴也日渐式微,然而它们并未完全消失。尽管黑光灯室逐渐消失,黑光招贴却仍在大麻用品店和小型奇异品商店(novelty store)保留了一席之地。在那里,不论何年何月,不论气候如何变迁,夏日之爱依然得到了延续。
来源:艺术国际业界动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