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从“和而不同”到“与众不同”——首都师范大学主玛于江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6年至1964年间的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和北京艺术学院,历史上该校曾聚集了一批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与美术教育家。在油画领域,卫天霖、李瑞年、吴冠中等著名艺术家都曾在此任教。长期以来,该校形成了良好的创作氛围与教育传统。目前油画专业教学与创作团队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艺术创作成绩斐然。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已建立起尚扬、刘孔喜、段正渠为代表的由国内知名油画家、优秀中青年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理念先进,艺术创作上勇于开拓,在数十年的发展中,依托综合性大学的深厚基础与办学实力,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和特色,秉承“为师、为艺、务实、求新”的治学态度与创新精神,在教学质量、创作水平等方面均得到显著提升。油画专业从1993年起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包括学术型、专业型、在职艺术硕士三种类型。从2008年起开始招收油画创作与理论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此外,另设现代美术研究所,逐渐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绘画高级研修班研究生、访问学者等多水平、多层次,内容丰富、体系完备的教学体制。目前油画专业有教授6人、副教授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2人,师生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获奖并被中国美术馆等权威机构收藏。同时,出版画集、学术专著、教材多部。时值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建校60周年之际,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大批专业创作人才与师资力量,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油画专业的负责人滕英教授指出:“长期以来油画教学团队秉承基本功训练与生活体验相结合的基本宗旨,注重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倡导艺术风格与观念的多元化,强调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了以古典油画技法、表现性油画、综合材料技法三个方向为重点的教学与研究特色。油画教学与创作团队主要包括尚扬、刘孔喜、段正渠、赵永康、主玛于江、滕英、袁广、段建伟、桂小虎、武明中、张笑蕊、陈畏、宋佳益、范明正,他们在继承老一辈油画家奠定的传统基础上推陈出新,开创了美术学院油画教学与创作的新局面。”

  油画教学团队的教师们通过多年的努力探索,摸索出一条颇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基础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强化学生的造型能力,使之掌握表现各类事物的方法,这是学院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当前高等美术教育以基本功教学还是创造性培养为主的社会大讨论中,油画专业的教学丝毫没有放松对基本功训练的严格要求。与此同时,每位教师都善于发现和鼓励学生的个性,有意识地使其从基本功训练中吸收营养,直至走向自由表现的天地。

  基础课的教学首先要从“解惑”开始,使学生破除考学阶段养成的教条观念,改造保守和僵化的思维模式。赵永康对学生色彩能力的提高有一套独特的方法。他常在课堂中摆放三组不同的静物,分别侧重色相、明度、纯度特点的表现。开始时,学生没有注意到教师的意图,画完之后,作业放在一起对比,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很多学生在三组静物中居然画出了十分雷同的调子,因此,每个人也就发现了自身对色彩的习惯思维,认识到自身色彩表现的局限,开始主动克服这些毛病。有时也可以对静物做变体练习。一组静物画两至三张,要求学生在构图、明暗、色调、色相等方面做相应调整,并要与最初的作品形成对比。开始时,学生画起来会感觉比较吃力,只能做被动描摹,而没有主动思考。但改变的过程就需要强迫你去主动思考,回忆色彩的基本原理,运用色彩搭配的规律。这种训练方式扩展了学生的色域,启发了学生“取象不惑”的独立思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色彩的把握和驾驭能力。

  基础课的“授业环节”强调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对基本功的严格要求通过教师们的不同教风传递和表达出来。陈畏在教学中强调对基本油画技法的掌握,从选择材料、画布制作、作画步骤到调整完成的演示均透彻而详尽。在扁笔、圆头笔、扇形笔的使用效果等细节方面都事必躬亲、耐心讲解。张笑蕊对基本功的要求则主要通过“挑毛病”这种反向教导模式体现出来,她本人有深厚的造型功底,因此在素描教学中,她对学生基本功的要求也颇为严格。她会不断指出学生在比例、明暗、空间感、主副形关系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强化和巩固学生对造型的理解,教导学生掌握精确和扎实的造型方法,树立严谨的造型观念。段建伟在教学中则特别要求学生注意明暗交接线的虚实变化和节奏感,把琐碎的细节进行整体全面的归纳。

  基础课教学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严谨的课程设置上。油画专业的课程设置有一套严密的逻辑体系,通过大量的写生训练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严谨再现客观物象的能力,同时注意教学内容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直至形成一套完整严密的造型和技法训练体系。中间不断穿插各种类型的素描训练,通过交叉教学使基本功训练突破材料和技法的表象,加深了学生对造型本质的理解和把握。例如,桂小虎的油画风景课是安排学生到近郊公园进行写生练习,首先教会学生捕捉户外光线,恰当运用色彩效果和表现自然景物的基本方法。下一学期的油画风景创作课则开始要求学生在原有作品基础上做到“细画”和“精画”,尽量摆脱习作的气氛,通过画风景画找到自身绘画的独特感觉,形成具有表现力和创作意图的完整作品。同样,主玛于江的“油画人物写生技法与创作”衔接袁广的“油画人物写生技法和创作”;武明中的“油画风格与流派研究”与下一学期的“个性绘画风格研究与创作”构成一个教学有机整体。油画专业一系列的教学安排都注意到了课程设置在衔接、过渡、深入、提高等方面的统一性,主动引导学生从写生向创作的状态发展。

  “变”是促使学生从技术掌握走向自由表现的必经之路,油画专业的基础课教学始终坚持了“通变致久”的思想。在强调教学严谨、逻辑和系统性的同时,注意保护学生的个性,同时大胆尝试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主动引导他们去体验各种新鲜的变化,直至发挥出他们的创造天分。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在升至高年级创作课的过程中逐渐加以完善。创作意识的培养需要激发起学生的表现欲望,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感,有意识地摆脱被动描摹的状态。除了间接启发和引导之外,系统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逐渐体验到艺术创作的规律。袁广的“油画人物写生技法与创作”课努力总结使学生找到创作感觉的有效方法。通过创作原理传授“有遮挡的人物写生”。而人物写生与背景组合练习等周密的教学步骤使学生在写生基础上逐渐领悟艺术创作的思路,掌握艺术创作的方法。张笑蕊的“个性绘画风格研究与创作”课程教会学生画“变体画”的方法,将油画大师们的表现手法融入自身创作的主题,或者直接把大师们的作品转换成自我独有的艺术风格。主玛于江的“油画人体课写生技法与创作”要求学生给人体写生添加背景,学会运用综合材料表现客观物象,可以用油画材料制作特殊肌理,也可以用油画材料画出另外一种不同材料的质感和效果。武明中的“个性绘画风格与创作”重在启发学生抓住时代脉搏,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当代艺术作品。创作不同于习作,不能简单局限于恍惚的自我体验,而要努力以明鉴的心态揭示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努力发掘当代生活中的价值,学会运用油画语言不断深化和提炼思想,找出艺术作品永恒的灵魂。

  创造性培养最后阶段的要旨在于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用时之机、厚积薄发,如此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才能一跃冲天。此时对鲜明个性的要求已经超越了基础课教学阶段的要求,为了能够满足个性培养的需要,油画专业特别创设了三个颇具特色的研究方向:一是“古典油画技法与材料研究”,二是“综合材料研究与创作”,三是“表现性油画创作与教学研究”。

  刘孔喜的“油画古典技法与材料研究”课教学坚持向传统学习,从欧洲绘画的源头入手,研究古代画家的绘画方法。前苏联的绘画遗产不等于油画技法的全部,西方绘画大师们曾经使用过的技法很多已被人遗忘,这些技术与学院教学通常采用的直接画法不同,仍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4至5周时间内初步掌握“间接画法”和“丹培拉画法”的基本技术,通过系统学习,能够使学生了解与掌握欧洲绘画材料与技法的运用及其源流。其更深层次的价值追求则在于从思想上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观和艺术信念。当代艺术的发展虽然更加重视从观念角度揭示艺术的本质,但另一方面,绘画不是游戏,它仍然离不开技术。因此,美术教育应该重视技术、学习技术,“反身而诚”,像古代大师们一样保持手艺人的朴素心态。通过临摹大师作品重新找到对绘画本体的敬意,培养虔诚的绘画精神,使学生们在今后的事业中永远保持正确的创作态度。

  滕英“综合材料研究与创作”课则是面对当代文化发展的迫切需求而开创的新兴交叉学科。课程从一开始便强调材料的运用要具有精神性的高度,要赋予作品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不能为材料而材料,要分解材料、解构材料、消化材料,不局限任何材料。通过这一锻炼,学生僵化保守的思维模式已发生彻底改变,在强调技法探索的同时,也启发了超前的意识和观念。

  综合材料技法在表现人的精神世界方面比架上绘画更具有一种“直指人心”的能力。传统绘画需要掌握熟练的技术,顺应绘画材料本身的属性,不能够直接传达有情的心灵,但是,当代人觉得这种做法太被动,要找到更加自由的方式,直达内心世界,使观众也能够感同身受,综合材料技法因此孕育而生。它有一种“信手拈来”的感觉,现代艺术中的行为、装置、多媒体等新的艺术形式都有各自的优势。综合材料的运用使学生消解了对被动写生的关注,寻找新材料的过程迫使其打开思路,转变思维模式,丰富和拓展了想象力的空间,在陌生的领域中发现自我。

  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天真、浪漫的表现,以最单纯的手法展现内心朴实的本性。但是现代教育制度中的某些教条观念容易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迷失本性。段正渠的“表现性油画创作与教学研究”和艺术史中的表现主义流派、表现主义风格没有直接联系,而是要通过教学的启发和引导唤醒人心中的天性,使绘画重新表现质朴的情感和心灵。每个人的身上都包含着某些优秀的基因,有些学生虽然基本功不算过硬,但作品中间却蕴涵着一种“稚拙”的味道。“表现性油画创作与教学研究”充分肯定天才的艺术价值,认为原始、质朴的本能是油画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创造力量,通过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质,使学生意识到自身天性中的优点,将其保留和延续,并转化为一种有利的因素,并通过绘画作品充分表现出来,使“拙”变成一种纯真的艺术风格,凸现其独特的魅力。

  段正渠的教学十分重视根据学生的个性问题因材施教,针对本科生中流行“洋味十足”的问题,他试图从多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激发质朴的天分。有时,课堂以外的《水浒传》、《红楼梦》等都变成了教学艺术的利器。在油画技法的指导上,他告诫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把内心的东西清楚地表达出来就是好的技法,“娴熟”、“潇洒”、“帅气”不一定就是好,有时用笔“梗硬”、“苦涩”的感觉往往更能体现纯真的艺术价值。在教学的方法上,段正渠深入挖掘了“速写”在培养创造力方面的作用、价值。在搞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综合考虑比例、光影、格调、技法等复杂因素,但速写练习这种单纯、直接、随意、自由的方式能使学生的天性特点充分展现出来。再适时加以鼓励和引导,就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创作出风格鲜明的作品。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艰巨、神圣的使命。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油画教学通过不断的努力与探索,成功培养了无数优秀的绘画人才,为美术事业的繁荣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成绩的取得源于教师们的天才与智慧,勤恳与执着,来源于道德的情操,更是来自于无私的奉献与青春的燃烧。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