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好设计怎么看]在今天,我们的街店文化还好吗?

undefined

记得几年前,有媒体提出过“美好的巨富长”这个概念。所谓“巨富长”,指的是上海市中心的巨鹿路、富民路、长乐路三条小路。这三条路上,年轻人喜欢的潮流买手店、独立设计师品牌店、生活杂货店、咖啡西餐店以及接地气的小吃店、烟纸店相安为邻,有些甚至开在弄堂深处,造就了这个生活街区令人着迷的生态。

而且,“巨富长”区域并不是因自上而下的整体规划而建立,它是数十年来自然生长而成的。它首先是一个热闹的生活街区,有真正的居民,因此店铺的分布也是有层次的,从满足基本需求的,到创造更美好生活的,全都有。我也很喜欢去走走,因为那里生机勃勃,不仅看起来逛起来有趣,还时常能激发关于打造商场生态的灵感。

undefined

然而今年1月31日,长乐路上的标志性潮店,创造过不少漂亮的营销案例和销售成绩的NPC,关闭了。同时由于关店的直接原因是大房东收回店铺用作内部办公,所以,原本聚集多家潮店、领一时风潮的长乐路139号,整体停止营业。这有点像一个讯号,暗示着这一片区域街店文化的变迁。随着潮店的陆续迁出,与街头文化息息相关的纹身店、球鞋店、眼镜店也纷纷另寻店址。其实预兆早就有了,首先是电商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逛马路的人变少了;再有店铺的多重产权关系导致租金节节攀升,租客频繁更换;到了去年三月,街边画上了黄线,客人只能把车停到附近的商场里。“巨富长”的“流量”也许还在,但是“生态”在改变。和“巨富长”一起改变的还有好多道路,近期我时常看到一整条街的沿街店铺一起关闭,或是在招牌和铺面风格上做了统一调整。这些改造升级大多还在进行当中,不知道会变成怎样,而我已经怀念起那种乱中有序的感觉。

undefined

其实,生长在街店氛围浓厚的香港,我对于文化多元、野蛮生长的街区,有一种莫名的情结。香港的各个区域,包括旺角、尖沙咀、中环、上环、铜锣湾,都有自己的潮牌集中地,而它们周围,也同时分布着大型商场、高档餐饮以及能让人逛累了歇一歇的特色咖啡店。我一直认为,大到一个城市,小到一个街区甚至一家商场,都应该是一个生态圈,能满足不同需求,让不同的人在其中找到他们的位置。这也是为什么K11艺术购物中心里既要有美术馆、固定店铺,也要有pop-up shop、市集和各种生活体验课程。商场不是天然比街头更高级,我反而觉得,要把商场打造成一个生态平衡的街区,大家才会愿意一天都待在里面。希望经过这一轮更迭,那些有意思的街区,可以生长出新的更有意思的文化来。在三月三十一日,K11会在广州开幕,我和团队用了不少时间,实地考察广州的社区,希望跟原有的社区互相配合,带来不一样的元素。其实广州是一个很有趣的城市,跟香港一样,拥有粤语文化,为社区带来一种混血的味道。所以在设计商场时,有一种熟悉的亲切感,希望大家届时会来,感受我和团队努力的成果

undefined

关注郑志刚

微博@ Adrian郑志刚
微信@ Adrian郑志刚
(ID:adrian_artdiary )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 木木屑

      稀饭
      01年前 0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