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要具备四要素
第一,要有历史文物价值
截至到去年,中国地级市以上的书法家和绘画家协会的会员有六、七万人,按一个人三天出一张作品来说,一天两万张,一年七百二十万张,而且每年书法协会人员是直线上升的。按照商品经济规律,价格高他就生产,这是供求关系决定的,所以书法、绘画的量都是直线上涨的。用不着太久,在中国有一定地位的书法家、画家每年的产量大概就有五亿张,换句话说,全国人民两个人有一张,一户有一张。这泡沫破灭的时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当年荷兰的郁金香事件,东北的君子兰事件不就是这样?你喜欢当代艺术,而当代画家是层出不穷的,每年都会推出一堆当代艺术作品,特别是中国的笔墨远非西方的雕塑和油画,需要那么漫长的创作过程,几笔就一个,几秒钟就一张作品。
投资行为是需要变现的,当人们的画作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当家家有画都想变卖的时候,谁去买去?而且中国画在文化认同上是有障碍的,国外不是很认同,不像青铜器拿哪个国家都可以行得通。这也是我为什么始终赞赏人们收藏中国的古陶瓷、青铜器的原因,因为那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日本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七十年代经济腾飞到九十年代,那些名门望族如松冈家族,他们建立的博物馆,如:白鹤美术馆、泉屋博古馆。这些古老家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内涵,他们的收藏对象绝对是中国明代以前的陶瓷,日本谁收清代的?还有就是中国的青铜器,这些东西永远不会有价格下滑的一天。反观之,你看日本那些浮躁的、没文化的财团买什么毕加索,甚至把欧洲三流的油画都拼命地往日本买,甚至在某一时期成为苏富比80%的客源,结果怎样?画砍一半卖都卖不出去。这就好像中国现在的齐白石,说什么价格硬挺,还得升,怎么还得升?毕加索在世界的认同难道不比齐白石强?日本那个时期的高价到现在还没打破呢,日本这两类收藏家就是明显的例子,属于前车之鉴!
第二、科技价值有一定的技术含量。
生产的这些东西要用多少工作日,工作有多难,陶瓷器是怎么来的?不是抓把泥土烧个罐子。批量生产、流水线作业的东西迟早会有泡沫破裂的时候。
第三、要有艺术价值。
艺术是反映当时的意识形态的创作者的思维、文化内涵的,能够体现那个时代的艺术。我们通常说艺术无价不是说艺术有多高深,而是它不容易衡量。画水墨画,墙上挂一排纸,先画脑袋,再画身子。全是脑袋,一个题材可以画上万张,这还能叫艺术品吗?《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有第二张吗?还是梵高的《向日葵》有第二张?都没有,那才叫艺术,艺术是来源于灵感,是人的智慧、文化的凝结,来源于灵感。人的灵感是不可能重复的。
李先生坦言说,我强调文物价值,但是并不意味着我反感当代艺术,我反感的是当代艺术的炒作行为。张晓刚一个题材“相片画”,整场拍卖都是一个题材,那叫艺术品吗?如果这个东西值钱就接着“生产”呗,而且难度也不大,所以中国在复制艺术,而且进入一种疯狂的状态。中国的收藏主体是投资甚至是投机行为,这是极其不健康的。“艺术”已经不是让你来欣赏的。现在中国当代艺术这种价格泡沫行为已经不是艺术的目的,已经不是艺术行为,是一种资本的运作的游戏了。
第四、稀有度。
稀有度是艺术品市场永恒不变的规律。比如汉代的五铢钱,前三条都符合,但是太多了,数以堆计,自然不具备投资价值。
投资艺术品一定是要不可再生的,一个东西想要就能生产,那是不行的。当年郁金香花,在荷兰炒了整整六十年,从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郁金香花炒到最严重的时候,拿一个花种子贷款买别墅,买车。那个时候荷兰成了海上强国,有钱以后就想寻找艺术品作为精神的支撑,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对文化肯定是有需求的,结果找到“郁金香花”这种不具备真正文化内涵的东西,后来郁金香花泡沫破灭的时候就别提有多少人自杀了。后来,大街上可以拿着扫帚去扫郁金香花。长春的君子兰,南方的兰花也一样。但中国人似乎没接受什么教训,还在炒什么鹦鹉,日本的罗汉松,什么藏獒,能够再生产的东西永远不具备有投资价值,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象在长牙、狗在繁殖、鱼在产卵 这是商品规律。既然价格高我就拼命地去找它怎么繁殖,加大它的繁殖速度。木材虽然长得慢,“巴西”本意就是红木,那里红木很多,要是都供应到中国来回怎样?艺术品不是消耗品!油、煤烧没了我还需要,但是家具可以用几十年、上百年的;画可以挂五百年的。这些东西很容易达到饱和,那以后泡沫必然会产生以致要破灭,但是在短期内的资本游戏当中会造就很多富翁。
作者:瓷器鼻祖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