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著名美术批评家皮道坚在点评佛山画家陈惠彪时说:“他能够把这种斑驳感、沧桑感画的很透明,你仍然还感觉到有水墨材料的那种通透和薄、轻的特质。”如何用笔用墨才能达到这种薄、轻、通透的境界?陈惠彪笑言,秘密在于他使用的文房四宝。日前,记者走访陈惠彪位于千灯湖畔的工作室,欣赏他为创作而搜集的古墨条、老宣纸和古砚台。
古墨:踏遍铁鞋无觅处
在陈惠彪的收藏中,古墨条是重要的门类。他拿起几段并不完整的墨条告诉记者:“这叫石墨,宋代以后就绝迹了,如今的石墨只能在古墓中寻找。”记者看到这种古老的墨条的折断面并不是均匀的黑色,而是黑中散落一些斑驳的色彩,陈惠彪解释:“这些其实是矿物质。”
记者看到,古老的明清古墨条上覆盖着一层雪花一样的霜;嗅古墨条的时候,鼻子不会感觉气味浓烈或很冲,而是一种幽幽的、浑厚的墨香。陈惠彪笑言:“在古代,墨是可以入药的。如今我们分辨古墨也可以望闻问切,新墨有一种‘火气’,而古墨的‘火气’已散尽,留下一种醇厚的气息,这就是时间带来的美。但是你多对比会发现,虽然很多东西能造假,但时间是不能造假的。”
谈到这些古墨条的由来,陈惠彪形容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原来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他就走访大江南北寻找古墨用于作画,但过程并不顺利,没想到2000年左右,他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称发现一个仓库的待售古墨,主人是一个制墨师傅,他花费毕生精力收藏历代古墨,但由于手工制墨行业的衰落,三个儿子都不愿意接过父亲的衣钵,而是合计将父亲毕生收藏出售。
接到这个消息,陈惠彪又喜又悲,欢喜是终于找到这么多宝贝,将它入画,赋予它第二次生命。悲伤是因为:“在老师傅眼中这些都是宝贝,但后人并不知道古墨的价值。收藏其实是很悲哀的,这些东西不属于任何人,只在你手中保存几十年再传入下一个人手中。”
如今,陈惠彪会像古人一样每天花几个小时研磨。他说,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人们以为很多东西都可以省略,于是使用批量生产的墨汁,我在实践中发现批量生产的墨汁是画不好的,达不到传统中国画种那种“青岚之气”。其实,研磨包括发墨和落的过程,发墨是静心、凝神的过程,假如省略了这个过程,落墨之后画风会越来越浮躁。
古砚:生命力在于使用
在陈惠彪看来,古砚是一种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的藏品。他拿出一方砚告诉记者,这是明代大书法家陈洪绶使用过的砚台,上面刻着两行字“临水有深意,望山多远情。”无论是清代红丝砚还是明代端砚,他不会因为喜欢而将其束之高阁,相反,他物尽其能,给每方砚明确的分工,负责研不同种类的墨。而明清老宣纸的使用带给他更多艺术灵感,老宣纸能帮助水墨更好地熏染开来,特质是薄、轻和通透,风格可以是斑驳的、沧桑的。
“很多人的收藏是盲目而浮躁的,我的收藏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绘画。”谈到对古物的追求,陈惠彪认为,古物能帮助人的思想行走到更远的境界:“追求老物、走进博物馆,其实是进入另一个时空,与唐宋元明清的人进行对话,现代人一样能感知先人的情怀并与之共鸣。但思想要静下来,才能走得更远。”
(佛山日报记者 黄鹤婷)
作者:陈惠彪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