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来稿选登】霍娜:​随心而画 艺术共通

 


岩彩艺术家  

霍 娜

《 随心而画  艺术共通 》
 

 

 

编者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这一艺术创作理论,带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是艺术家创作出好作品的不二法门。不论是国画,还是岩彩画,由客观到主观,从自然到艺术,转换的不只是单纯的形态,其内更多的是艺术家的学识和修养,是理性和感性的交织。艺术之路也是人生之路,是需要不断上下求索的,感悟了生活,也便识得艺术的三昧。

 

 

 

随心而画   艺术共通  

——记录从传统山水到岩彩学习的感受

文/霍娜


 

 


《逍遥游》 国画  180cm 180cm  2019


 


《写生》 国画  30cm 30cm  2018


 

从前画山水,完全是出于内心喜欢,体验山水画作品完成之后的欢喜。经常沉迷遨游于山水之间,再造山水之境,使我心胸开阔,抒山水之豪气。


 


《壁画摹写》 不规则形状  岩彩  2022


 


《壁画摹写》 岩彩  70cm 90cm   2022

 

 

现在画岩彩,原先是出于工作需求而后得益于有利而后为之,欢喜;越接触越向往;越向往越想入之门,越入之门越欢喜。岩彩世界,有黑白世界的较量,有色彩世界的无限微妙与宽广,有壁画世界的崇拜和个人创造力的迸发,有材质世界的层面叠加魅力,毫无疑问的:长相思兮长相依,短相思兮无穷极,便是如此绊人心,何如长久伴我心。

以下是我在学习岩彩之路上的几点浅薄而不成熟的感受:

(因着以前学习中国传统山水画,以下两点将两种画种对比着进行体验感受的描述)


 

一、构图范式


 


《匡庐图》 临摹局部  国画  2020

 


《心境》系列  国画扇面  30cm x30cm   2021

 


《心境》系列  国画扇面  30cm x30cm   2021


 

以前研习山水课程,主要是遵循临摹—写生—创作三个阶段的循环学习或者多次重复练习。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提高手、眼、脑对山水画的理论基础、审美品质、技法实践的反应能力和感知能力,这些良好的山水画学习的素养品质直至纯熟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和思想高度时,才能真正地脱离山水画临摹范本(既是古代经典山水画作品范本,又是现实生活中真山真水的生活范本)进行基础意义上的普通创作。

在此阶段自我构建的山水画构图范式,是建立在不断参考前人山水画构图范式的基础上,拘泥于前景、中景、远景的布局以及山水画气息的连贯性,我能够做到此阶段的基础性创作,也并非一日之功。那么,建立在不断练习的基础上,我才能够做到——构图范式不再是凌驾于笔法、墨法上首要考虑的创作因素,而是变成随心所欲、随笔而御的带有自我真性情的山水画作品。此时,再加以长久的不断练习便会随性、随意为山水画作品“造像”,随心所御构图范式,写我内心情意,山水变为“我山我水”。


 


岩彩《平面造形》课程作业  2020
 


 


岩彩《平面造形》课程作业  2020


 


岩彩《平面造形》课程作业  2020

 


岩彩《平面造形》课程作业  2020


 

跟随胡明哲老师、陈静老师学习岩彩艺术之后,更是充分体会到了岩彩构图法则的重要性。此时,构图法则是建立在古今中外经典作品的平面造形结构分析、黑白灰图形布局练习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大量的经典作品找寻构图法则的基本规律和范式;让“随性”变为“理性”,但我想岩彩画家们在创作时找寻的必然是“理性”的情感超越,最终回归于自由和内心情感的表达。岩彩画家终是通过抒发自我、表现自我的绘画手段,从一开始的理性构图思维变为可空灵、可宁静、可奔放、可理性的纯粹的一切为“自我而发”的构图范式。

此时,绘画艺术的共通性便不言而喻,“一切物皆气所为也”,我把岩彩世界的“气”归为“自我”,最终都会通过“理性”到达凌驾于感性上的理性,超越事物本身现象,找到自我对“生命本质”的一种美的思考和表现方式。


 

二、色意表达


 


《无题》  国画   40cm x40cm   2020

 


《葵山秋雨》局部   国画  2010


 


《葵山秋雨》局部   国画   2010

 


《夏雨》 国画  30cm x30cm   2011


 


 

这里,我把传统山水画的墨色归为“色彩”。在岩彩画和传统山水画的学习过程中,对色彩运用的转换是比较难的。以前画传统山水作品是建立在不断学习与尝试皴法与墨法的基础上,历经数次反复摸索墨的多层次、多技法的运用。从物理上看墨色层次相较单薄,实际上山水画作品即使物理上的单薄也会有感官以及心理层次上的墨色所呈现的空间。张彦远提出的“运墨而五色具”。五色为墨色深浅干湿的层次,在传统山水画的领域范畴,“黑”为主色,“黑”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视为生命的保护色,历朝历代将“黑色”作为保护色以顺应天命,以“黑”为维护礼制之用,所以在中国绘画史上出现了长久的水墨画占主位的时代。


 


岩彩《色彩配置》课程作业  2021


 


岩彩《色彩配置》课程作业  2021


 


岩彩《色彩配置》课程作业  2021

 


岩彩《色彩配置》课程作业  2021


 

 

自2019年真正开始岩彩课程的系统学习之后,也慢慢地对岩彩画的色彩有了理性思考和分析。学习《色彩配置》课程《色彩感知》《色彩配置》《色彩采集》《色彩表意》《抽取转移》的五个课程之后,经过大量练习渐渐地学会用理性思维去分析事物的色彩现象,从观察色彩表面到理性地进行事物色彩的配置。2021年8月份,邀请岩彩团队的陈静老师为我们龙岗的8位教师开展了一期10天的岩彩材质课,用限定2—3种材质进行表意,加上后面的《壁画摹写》课程,深刻体会到了岩彩色彩(材质)的“层面叠加”关系,在山水画作品的墨色(二维色彩)到岩彩作品(三维立体或多维立体色彩)的转换过程中,我似乎有些得心应手,能够转换和变通岩彩色彩运用的思路和思维。


 


 


《故山寻道》 国画  40cm x40cm   2012
 

 


 


《秋山有古意》 国画   40cm x40cm   2012
 

 


《山月随人归》  国画  40cm x40cm   2012

 

 

在山水画的学习中,墨色的运用也有二维积墨法运用的层面叠加关系,呈现的是感官视觉上的平面的二维特征,以积墨增加画面的空间深度,也是营造山水画作品画面感气息的重要因素;然,积墨法的运用并未增加画面表面的厚度,我们需通过画面墨色的构成关系看到画面色彩的叠加以及所呈现的山水独特气质的氛围感。


 


 


《壁画摹写》课程作业局部    岩彩   2022


 


《壁画摹写》课程作业局部   岩彩   2022


 


 

《壁画摹写》课程作业局部   岩彩  70cm x80cm  2022


 


 

那么,在岩彩画的学习过程中,让我深刻体会到由于岩彩材质的特殊性导致画面色彩叠加时产生岩彩作品感官上的厚度,以及画面色彩叠加所呈现的三维(或多维)立体空间的材质特征关系。那么,岩彩创作在叠加颜色时,便更需要在色彩配置上进行理性分析——如何布局色彩的叠加才会出现完美的三维(或多维)构成关系。


 


 


《静谧》 岩彩   70cm x130cm  2022


 

 


《你看我,我看你》 岩彩  70cm x130cm  2021


 


 

 画者,画心。不论山水画作品还是岩彩画作品,都需要自我和观众达成心灵的共通。灵感(感性思维)的出现也是建立在大量理性思维的基础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ARTIST
 

艺术家简介

 

霍 娜


 

2011年研究生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师从张志民老师

2014年9月,在深圳中小学开展岩彩特色教学

 

 




 






 




传承丝路文化,复兴岩彩艺术。为了进一步展现当代岩彩艺术的崭新面貌,岩彩艺术馆微信公众号现面向全体岩彩艺术家征集稿件,凡是与岩彩艺术相关的创作、读书、考察、观展、教学等感想,均可投稿。

投稿时,请将个人简历、文字电子版、岩彩绘画作品、个人联系方式打包发送到邮箱393580908@qq.com 。符合岩彩艺术馆的艺术理念和发表水平的稿件,岩彩艺术馆微信公众号编辑将与您联系,按艺术家投稿先后顺序在平台编辑发布。欢迎您的参与。


编辑:袁玉珍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