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添寿,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对美的认知历史,来者吾谁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6/0671fcb61f5fd53901ed861bbaac8e79.jpg

添寿,行书、白文印

.

美的问题不是孤立的问题,其本质是人体生理机能的客观感性存在方式,无论是人的感知、运动、思维过程都以感性方式运转,以之为基础的个人情感、认知、行为,社会实践、文化、科技、思想等等,都离不开这个最根本的感性基础。透过人体进行的一切内外活动,犹如透过落地窗看见的大千世界,不可避免地晕染了玻璃的色彩。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内容与形式、理性与感性因素,进行了各有侧重的研究与探索。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流派,对美的本质各执一端。“古典主义:美在物体形式;新柏拉图主义和理性主义:美在完善;英国经验主义:美感即快感、美即愉快;德国古典美学:美在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俄国现实主义:美是生活。”

感知当然存在一个被感知的对象,无论是外部的世界,还是内部的身心运转。感知的对象是感知结果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之一,将感知结果等同于对象,是最简单直接的理解方法。对象的形式规律,自然会影响着感知的效果,形式的质和量概莫能外。而人体的感性认知方式,又决定了最先被感受的,是物体形式的对比、整齐、平衡、比例、变化的特征。



通过观察总结“和谐的统一”、“寓变化于整齐”、“黄金分割”、“秩序”,成为首先被发现的美的事物的形式规律。但又仿佛不只有形式对美产生了影响,文克尔曼将“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认为是美的最高理想,已经将形式以外的内容糅合了进去。

为了将仿佛多出来的那一点不可控的东西去除掉,康德认为“美不涉及利害计较、欲望和目的,也不涉及概念或抽象思考。美只在形式,不涉及内容意义,一涉及内容意义,美就不是纯粹的而是依存的。”把调皮捣蛋鬼赶出去,是不是感觉整个世界都清净了?然而世界也不能再算是整个了,即便去除的只有百分之零点一,却决定了那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不可避免地要功亏一篑。

形式客观真实地存在,其规律决定了美感,自然是正确无误的。问题在于将客观存在的形式及其规律,看作是客观存在的全部,当作是美感的全部。这在逻辑上是一眼可见的谬误,在社会实践中却能大行其道。在追求真知的道路上,有太多以诱惑呈现的劫难,但凡尝到其中的甜头,便要让人欲罢不能,最终形成圈子旋涡,成为理所当然的习俗与行规。群氓习惯聚在一起犯错,这样就会觉得心安理得,然后习惯成自然,无他,但手熟尔。



完善与理性的感性表现,涉及到了形式以外的理性、目的和社会价值,“从行为、精神和性情中见出美和丑”,将美看作“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体”,只是限于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断,绝对精神注定难以自搔其痒,无法进一步触及显现在一切之前,又隐身在一切背后的隐形玻璃。

快感、愉快,生活,分别触及了感知的生理活动,与社会生活和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科学、实验帮助人们走出神秘主义与玄幻空谈,却也会束缚人的目光和思想,堕入片面偏执的境地。快感与痛感,欲望与恐惧并不能代表一切,生活也不限于美和艺术,机械地、简单化地看待任何问题都是错误的。

正如不同时代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的理念一般,人的认知在文化传承的助推下,总是在不断地变得深入和全面起来。我们不需要在历史和故纸堆里站队做选择题,大可以有更深刻更进一步的认知和理解,否则发展如何成其为发展,历史何以成其为历史!

.

.

.

.

《吊轵道赋附邵平歌》

唐 · 王昌龄

.

道不虚行兮,史鰌没位,

吾宁范伯之徒欤,感夷齐而多愧。

麟凤远去,龙则死之,

河水洋洋兮,先师莫归。

往者不可谏,来者吾谁欺?

始退身以进道,曷飏言而受非,

彼萧相国知予乎布衣。


.

.

.

欢迎关注公众号:中流治印,获得免费印章设计。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