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心之山 “新”之山

​--周扬波

  每个人心里都会有这样一个地方,哪里的一山一水、一砖一瓦都是记忆中最亲切的回忆和牵挂。还记得儿时一次暑假母亲学校的团建活动是到黄山游玩,她就顺带把我捎上,当第一次走进黄山的时候,黄山的倩影就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里,难以忘怀。而后因为黄山离家也不算远,又有了很多次呼朋唤友的游览机会,再到后来我从事了中国画创作这条路,前往黄山写生的机会就更多了。

  对于黄山的敬仰是很多画家共同的心愿,从古至今以黄山为主题进行创作的就不胜枚举,无论是渐江和尚的“敢言天地是吾师”独居黄山岩栖数十载、还是“十上黄山”的刘海粟;从新安画派里各位方家描绘黄山的巨大建树到近代大千、可染先贤们对黄山的各式突破性表达,无一不是钟情于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瀑布背后山水之于中国人的那一份精神寄托:走向美好的山水之境,不仅仅是去征服和挑战,更贴切的是寻幽探胜,带着一份欣赏的心态,感受道家“天人合一”的修行。

  即便到了现在这个“元宇宙”的世界,新时代下的国画山水面貌,我仍旧觉得中国画的作画是性灵的、是思想的、是活动的、不是机械的、不是虚拟的。中国绘画的最重要特点是重内美,而这份内美是能够实实在在的在黄山之处寻得。所以,我最近将数十载去往黄山写生的墨稿近百幅逐一审视、再创作,希望在这批“心之山”的作品能将黄山春夏秋冬之状,风云雨雪之情,晨旭夜月之韵,融入我对笔墨的理解。

  董其昌曾曰“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气韵的获得,有先知和后学两种途径。就学习而言,一是多读书,一是生活修养。对优秀中国山水画的品读恰好能及此。此番“心之山”是我心中代表这个新时代的山水画卷,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乘兴而来,尽兴而往,为自在、为豁达、有所期,有所爱。

  心之山,“新”之山。新年到来之际祝大家有所期、有所爱。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