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上海弄堂里的烟杂店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故乡

i7ib70hodqbF2YHwvezLPxBibVp9CJmaK5HEsCPK.jpg

李守白-海派重彩-《烟杂店》2006年00:

烟杂店,老弄里的淘宝摊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故乡,或是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或是落叶归根的梦中故土,或是渐行渐远的模糊记忆。似乎年龄越大,人对故乡就越眷恋,对故乡的理解也就会越丰富,仿佛隔着千山万水,也能嗅出扑面而来故土的香气,它就像一个栖息地,承载了每个人灵魂深处的柔软。

  上海人的故乡,在那个筑在光滑石板路尽头的深宅老弄,在那随处可见的地摊贩,也在那犹如当今淘宝的烟杂店。

lDsUA0j8cfaFBcniEP3I6P4aDHQd4RfIX3X3obpD.jpg

李守白-海派重彩-《烟纸店之一》2006年

  弄堂里的烟杂店是上海人的故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上海,烟纸店几乎遍布弄堂小巷。它不但规模小,而且十分简陋,就在大小马路和长短弄堂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这样开着。它们散布于街头巷尾,不仅给上海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还散发了最浓郁、最纯粹的上海气息。

  街边旮旯里的烟杂店,在冷风中大敞门窗,店主手持暖杯倚在橱柜上看报,门口是一只脏兮兮,毛发被染成灰色的白猫,乍一看,时光凝固。

mhhc2MyQyGZIs65rw5HsRSQ5csQ6FIdxWVqjE2DD.jpg

李守白-海派重彩-《烟纸店之二》2006年

  时代发展之迅猛,让人们一边惊诧着新生事物的神奇萌发,一边感慨着习之为常日子里生活方式的倏然消失。就在这样的不经意间,煤球炉没有了,老虎灶不见了,那些曾经遍布上海弄堂小巷的烟纸店也被名称各异的便利店和超市所替代,生活变得史无前例地丰富和便捷。马路上是随处可见被丢进垃圾桶还没喝完的饮料;街边到处都是搭五颜六色充满营销智慧的商品。在那个物质匮乏的,这些景象如梦如幻令人羡慕且不可预测。

  然而,即便时过境迁,生活日益美好,人们却依然对破旧的烟杂店怀有一种别样的情怀,这或许便是“故土”的意义。

l1cFpRMXkybntcfvFj9CHbprapbpGUgoPp9zEgcN.jpg

李守白-海派重彩-《街坊》2006年

  开在大小马路和长短弄堂里的烟纸店、烟杂店,是上海人印刻在生命里的共同记忆。对于那个年代的物资匮乏来说,它的出现就像是老天对于一块贫瘠土壤的馈赠。在那个冬天手上生满冻疮,夏天运货大汗淋漓的年代,三尺长的破柜台,留下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欢笑,也留下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泪水……这些青春印记,让那时的人们懂得了劳动之于生命的价值,也让弄堂里的街坊邻居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 版权说明 ·

  相关图片来自于李守白与网络

  侵权联系删除

  · END ·

bs0LBIg6ijkjHmQVycSbGIB9kidfIyOpV6efTAX8.jpg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