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王超意临《祭侄文稿》之赏析
——著名诗书画大家王超艺术成就系列展(二)
书法临帖的方法中,意临法是最高级也是最难的一种方法,这种临帖方法是临习法帖之气韵、意境的方法。临习书贴时不求一字一划之酷似,但求整体气韵之生动自然。这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临习方法,一般书法功底深厚者常常采用此法。
明代董其昌、清代王铎是意临之大家。下面是清代王铎意临王献之《静息帖》,由此帖可以欣赏意临书法的神韵。
王献之《静息帖》
王铎临王献之《静息帖》
意临是仿书帖的笔意以写出自家的书法风貌,取其意显其神,确立个人的临摹观,最终达到“得鱼忘荃”之境。意临是传承与创新的纽带,也可看成是个性的注入与个人风貌的确立。
董其昌说:“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能合”是共性的相融,“能离”则是个性的绽放。自董其昌、王铎以来,“临摹不再仅仅是学习和继承伟大传统的途径,它还成为创作的手段,换言之,它本身就可以是一种创造”。
颜真卿《祭侄文稿》
王超临颜真卿《祭侄文稿》
王超先生临颜真卿《祭侄文稿》,即属于意临。他在临稿时,完全沉浸在悲愤之中,精气神完全被情绪所掌控,笔划、字体、字里行间看似已脱离原帖,实际笔法,字体,章法、气韵、神采、情绪等即忠于原帖,又独有风采。
作为意临作品,如果能够避其遐肆,补其遗憾,全篇呈现出自然而流畅之气韵,一定会更加风采靓丽。拙见,见笑。
郭连章
2022,6
《祭侄文稿》之研究
《祭侄文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欣赏《祭侄文稿》之前,应该了解两点:
一、颜真卿以颜体楷书闻名书坛,他的行书作品不是很多,他的作品大多数都是碑刻,而且很多碑刻又是后人翻刻的,而《祭侄文稿》被认为是颜真卿唯一的墨迹真品。相较王羲之摹本的《兰亭序》,具有更高的价值。
二、此文稿的产生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冬月,“安史之乱”爆发。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壮烈殉国。两年之后颜真卿就任蒲州刺史,迎回了侄子颜季明的遗骨,当时颜季明的遗骸只剩下头骨。颜真卿就是在见到亲人遗骸的时候,悲不自胜、情不自禁、愤而执笔、一气呵成,于是写了这篇千古名作《祭侄文稿》。
此文稿原文: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闲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制”涂去,改“被胁”再涂去)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恐”涂去)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众不救”涂去)。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河东近”涂去)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携尔首榇,及兹同还。(“亦自常山”涂去)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涂去二字不辨)卜(再涂一字亦不辨)尔(“尔之”涂去)幽宅(“相”涂去)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祭侄文稿》的艺术特色:
一、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即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此稿厚重处浑朴苍穆,如黄钟大吕;细劲处筋骨凝练,如金风秋鹰;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连绵处,笔圆意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泻千里。
二、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长、秀逸妩媚的风格,变为结体宽绰、自然疏朗、平正奇险,点画外拓,弧形相向,顾盼呼应,形散而神敛,如“岁、戊、戌、贼、我、残、哉”等字。这正是颜体字内放外收的典型之处。有的多横向展势,左右偏旁或相向、或相背、或同向。尤其是相对的边竖,使传统的内弧相背为外弧相向形。如“蒲州、丹杨、开国、图、开、关”等处,使字形开张多变。显得疏密得体,相得益彰。此为颜体行书的创新之所在,亦是颜体阔达大度的结构特点之表现。通篇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佳,在不衫不履的挥写中,生动多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刚烈耿直的颜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泄。行笔忽慢忽快,时疾时徐,欲行复止。字与字上牵下连,似断还连,或萦带娴熟,或断笔狠重;或细筋盘行,或铺毫直下,可谓跌宕多姿,奇趣横生。集结处不拥挤,疏朗处不空乏,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深得“计白当黑”之意趣。行与行之间,则左冲右突,欹正相生,或纽结粘连,或戛然而断,一任真性挥洒。尤为精彩的是末尾几行,由行变草,迅疾奔放,一泻而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至十八行“呜呼哀哉”,前三字连绵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达极点。从第十九行至篇末,仿佛再度掀起风暴,其愤难抑,其情难诉。写到“首榇”两字时,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仿佛置身于情感旋风之中。长歌当哭,泣血哀恸,一直至末行“呜呼哀哉尚飨”,令人触目惊心,撼魂震魄。
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 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
欣赏这幅作品时,不宜按照现在书法作品的标准来评价。古人云:深识书者,唯观神采。故欣赏时需要忽略遐肆,贯通全篇,品味其情感与文字的风采的真情流露,感受视觉与心灵相融合的震撼。此佳作时代感、情感、技法皆佳。
宋代苏东坡所说“书法无意乃佳”。
元代张敬晏题跋云:“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
元鲜于枢在《书跋》中称:“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书。”此评为历代书家公认。
所以《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
策划、制作:郭连章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