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情感达到顶点时,人通常会沉默不语,在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时候尽量用少的语言,画面当中出现的任何东西用笔触来表现,当情感被暴露无遗的表现出画面时,就失去了暗示的力量,这种暗示力正是艺术的秘诀,正是国画意的所在。我们一生在追求这种无技巧,而这种完美的无技巧性,恰恰体现了永恒的孤绝。
人们常常是奇怪的,在追求无技巧性的时候又要不停的追求所谓笔墨,因为理解画面当中的墨可以是鸟可以是山可以是一切,当追求到一定的深度的时候又变成了其实在追求技巧,这又背离了初衷,这种平衡度是一生所追求的东西,这种左右四顾的思想贯穿于人的一生。而生活中的人们也有一些做法我很不理解。他们可以对一种宠物宠爱有加,关怀备至,但可能对邻居的老人需要帮助置若罔闻,可以对一个陌生的人表现完美,却对自己的亲人横加指责,这种奇怪的人性的存在一直让我多年纠结。
在绘画当中我也发现一个人可以对绘画的精神完美追求到极致,力求更好,却对自己的人生得过且过,他生存与这个社会的生活当中是否都在追求平衡之道,也就是古人所讲的中庸之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所谓美玉有瑕,世间没有完美的东西,这也就是人的人性的复杂性吧。
在禅学中也有一种现象。当我们禁锢在自身存在的最深处时,将会产生谦恭的使用自己转向他人的情感,为了再寒冷的冬夜中御寒,禅可以将寺庙中的佛像全部烧毁,作为摒弃一切虚饰的迷人外表的真理。可以摧毁珍贵遗产在内的一切文献以拯救自身的存在,禅却绝不会去尊崇一片被狂风撕裂的被泥泞包裹的微不足道的草叶,也绝不会对一切淳朴的野花奉献给三千世界佛陀之事产生懈怠之心,正因为知道如何轻视,禅也才会懂得如何尊敬,他需要内心的虔诚,而不是单纯的概念化,物理性的模仿。
可是这几种东西有相同也有完全不同,不知道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最后我个人认为对于自身精神方面的追求在没有对他人影响的情况下,这种纠结的人性寻求平衡性应该是对,而对于他人社会性产生影响应该是错吧,我也不太明白,只是记录下来,无他、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