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力求差异化的当代中国画
中国画的发展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画艺术无论从形式、技法、艺术表现等方面,以多数中国画家的看法而论,早已经集为大成,很难再有发展的余地。面对这个现状,许多关心中国画如何继续向前发展的画家、评论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以及个人的见解,归纳起来有三种观点:
其一、中国画已经走向穷途末路;
其二、中国画笔墨等于零;
其三、要守住中国画的底线。
这三种观点从表面上看并非没有道理,但其中值得商榷的地方确实太多了:
其一、中国画已经走向穷途末路
大凡具备创造精神的任何载体,与“穷途末路”是沾不到边的。中国画从来没有穷途末路的时候,但当今中国画艺术是否走上了穷途末路?这个问题很不好作肯定答复。
事实上的中国画一直没有停止过其发展、变化的步伐,今天之所以会出现对中国画质疑的声音,是因为多种因素,更多的是意识形态因素导致的。中国画已经有近两千多年的历史,历朝历代画家均创立了诸多不同形式的中国画技法,如仅线描方法就有十八描法之说,再加上近现代画家在此基础上演变出的一些线描方法,早已超过这个数量;如大、小写意技法,兼工带写技法,以及各种皴法、点法、泼墨、泼彩,乃至后来又出现的“中西结合”方法等等,不能说中国画一直是在重复不前、缺乏创新。“如果没有新的中国画表现技法产生,中国画就更难向前发展,也就很难成就或产生一流的中国画艺术大师。”这种论调显得很片面,这涉及到了形而上的问题:是技法重要,还是绘画的灵魂重要?当代中国画缺失的不是技法,是灵魂!中国画已经走向穷途末路?形式与载体是被动的,判它死刑容易;人是活的,说搞中国画的人“穷途末路”,你赞成吗?单纯以求“术”变化的心态认识中国画的现状,单一的“意象”思维形式中的“术”是有限的,任何画种都可能“穷途末路”。若要以“理”的观念重新认识绘画,“穷途末路”说就幼稚了。任何艺术形式的背后,是其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
谢天作品 纸本国画
中国哲学、美学是中国画再发展之“理”,在此“理”中包含着千变万幻之“法”,佛学的“一真法界”促使中国画产生出万法之真谛。当代中国画家迫切需要真正理解“理”与“术”之间的关系,并要能做到圆融“理”与“术”,找准解决中国画如何再向前发展的关键。
其二、中国画笔墨等于零
“笔墨等于零”是吴冠中的观点,带有对现今中国画坛中充满着程式化与形式化现状的不满:“当今中国画界比比皆是笔墨僵化,程式化的陋习。”“没有永远不变的笔墨,工具应跟着时代走,时代变了笔墨也应该变,除了笔墨,现代新材料多的是,泥土、丙烯都可以,艺术作品表达的是作者的感情,只要感人、震撼人,工具完全不足道。"
吴冠中这种认识可以说是很客观、很现实的,很符合当代艺术的思路。可惜的是吴冠中是站在对画具、色彩、材料及技法表现的执著上提出这一观点,将那些笔墨僵化、程式陋习都归罪于技法或材料。中国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看来吴冠中还是犯了与普通画家一样的毛病:对中国画的发展理论缺乏深层的认识,认为单纯地改良材料与技法,就能够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那么以“中西结合”的方法改造中国画近百年以来,除了几句空洞的口号之外,徐悲鸿和吴冠中们对究竟以什么样的艺术思想以及艺术理论和原则与西方绘画进行结合,却是语焉不详的,由此造成了多数中国画家完全照搬西方技法的恶果。中西结合只是变换了绘画的方式,并未从根本上达到真正神与形的融合,近现代匮缺国画师,就是因为主流太过于强势强调中西结合。
谢天作品 纸本国画
其三、要守住中国画的底线
百年中国画一直在走以己之“术”求他之“术”的老路,以主观意识代替了对根本的“理”的研究,因此凭借这种非理性的艺术思维当然很难从实际上解决中国画的发展问题。仅仅强调对色彩、工具改良的做法与认识,同样没有脱离以“术”论“术”的单一思维形式。而“守住中国画的底线”的弦外之音,还是指的是中国的笔墨,强调画家要守住的这条底线仍然还是属于“术”的范畴。
谢天作品 纸本国画
“守住中国画的底线”确实是一条底线,中国画若离开了笔与墨的艺术韵味,就失去了中国画具有的艺术灵魂,看守住这条底线无疑是正确的,但守住了这条所谓的“底线”能够解决中国画发展的根本问题吗?对中国画而言,什么是中国画必须要守住的底线?中国画的底线如何定义?问题不清楚,“底线论”很有问题。据提出“底线论者”的观点分析,其对中国画的底线的阐述是:“'书画同源”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共生现象,水墨画的审美要素很多,但最基本的还是笔墨、笔力、笔姿、墨性、墨韵,这是中国书画的慧根所在,若要水墨国画不消亡,就一定要守住这条底线”。从这段话中我们清楚了“底线”指的是“书画同源”、笔、墨三个方面。
谢天作品 纸本国画
中国绘画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抽象意识发展到集中体现出了中国文化、哲学、美学的中国画艺术,乃至发展成为文人画的诗、书、画、印合壁的中国画表现形式。这其间任何阶段的绘画形式,均能够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底蕴,并且以此形成了中国画独有的艺术表现特色。“书画同源”即是在这种特定的中国文化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反映出中国书画之间的用笔、用墨同出一源的相关比喻。
中国画与中国书法关系密切,是因为中国的书法与绘画都与毛笔与宣纸等媒材相关,尽管两者是一书一画,
但在对待笔墨的运用上都讲究笔、墨运用的功力。于是在这种相得益彰的情况下出现了“书画同源”。“书画同源”与运用笔、墨的功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对“书画同源”及笔墨的重视与强调,体现在了对中国画技法的重视上。中国画运用的笔墨技法是表现中国画艺术特性的主要形式,如果从对于中国画的再向前发展而论,单凭守住远远不够,守住只能保持中国画的艺术特色,却不能促进中国画再向前发展。“守住中国画的底线”强调了工具、技法,同样是以“术”论“术”,没有达到以“理”论“术”的高度。
谢天作品 纸本国画
当代中国画如何力求差异?
差异就蕴含在中国国学里。中国画正是依靠了中国深厚的国学积淀才发展成为一门代表了中国文化底蕴的绘画艺术,其笔墨技法则来认识,中国画发展需要守住的底线是中国文化,守住了这条底线,不但可以守住中国画“书画同源”笔墨技法的底线,而且还能促进中国画的再发展,求得当代中国画与世界当代艺术的差异化。
无论何种绘画技法,其艺术的表现形式永远不能说是发展得已经十分完善。中国传统文化理论和东方太极整体思维,存有完整的中国画创新理论,如太极整体思维理论中所包含的“意象”“象意”及“悟象”的三象理论中,就有着无穷尽的道理与方法。而“理事圆融”是中国画家产生艺术“慧根”的本源。笔墨技法不会产生“慧根”,真正的“慧根”要靠中国画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参悟,如果画家没有这种对于“慧根”的悟道能力,那么他笔下的中国书画就产生不了灵魂。
谢天作品 纸本国画
中国画已经走向穷途末路”、“中国画笔墨等于零”、“要守住中国画的底线”这三种声音,仅限于以“术”论“术”,未能直指人心,更未触及到中国画发展的根本问题。如果中国画放弃了事物发展的根本而只在枝末问题上争论,是不可能在“理”的层面上认识中国画的发展与创新的问题,更不用奢望当代中国画能够走出差异化的道路了。
中国画艺术首先是一门学问,其次才是一种绘画方式。中国画集哲学、美学历史、文学以及诗、书、篆刻等各方面知识为一体,包容的已经不再是绘画技巧与技法。当代中国画想力求差异化,不能仅仅凭借机械的绘画技能或单纯讲究传统笔墨、勾、皴、点、染工夫。当今无论中国画还是西方绘画的发展都已经走向了一个极端,并且有待于出现新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的当代中国画家,重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并从中悟到中国画产生与发展之真谛,以此寻求新的艺术思想与新的绘画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新的表现技法,方能与全球化的当代艺术拉开差距。(待续)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