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格物致知

  主持人:周永亮

  座谈艺术家:姜吉安、朱伟、金沙、杭春晖、吕鹏、张庆

座谈会现场

  周永亮:此次展览题目是“格物致知”,儒家概念为展览命名,能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吗?

  金沙:“格物致知”展名的由来,将请姜吉安来谈。2011年,是第一次以“格物致知”来做一个当代工笔画的群展,当时参展的画家除了在座的各位,还有张见、高茜、徐华翎、陈子、崔进、雷苗。“格物致知”展览,一直以来是从事工笔画、新工笔的主要创作群体。我们在2010年就传统工笔画到当代的发展以及当代发展的一个情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坚持本体艺术语言的特色而且更好地保留我们优秀文化的工笔画语言表现特别性,同时又关注当代、关注我们的生活,由传统母体脱胎出来的艺术语言进入当代性,就这些问题曾经聚集在一起讨论,看是否能以集体的面貌来向社会展现创作状态与研究状态。此次展览是由雅昌文化集团来主办,在8月份的时候,将以全新的作品向大家呈现新工笔的探索成就,欢迎大家到时候参观,对我们进行批评和指正。

姜吉安《剩余价值》《Mc纸袋》

  周永亮:金沙老师为我们介绍了“格物致知”展览的由来,请姜吉安老师对“格物致知”这个概念进行简单介绍。

  姜吉安:它是中国传统比较重要的理学的概念,出自朱熹,儒家成分更多。“格物”是探究事物的规律,探索、探究事物,得到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带有一种很明显的理性特点。有记载,宋代画院画家绘画牡丹时仔细研究早晨、中午或晚上的差别,因为光线、温度不同,这种绘画态度就是探究事物。格物致知的传统就是宋代理学的传统,恰恰这点,与西方文化也不相冲突。在新工笔里,这个概念可以同时包容西方的概念,也可以继承理性传统的线索,名字也被大家认可了。

  周永亮:那接下来请大家结合自己的创作谈谈对这个名字的理解。

  杭春晖:其实,“格物致知”里面含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对东西文化的一个整合。以前一直强调中国文化是感性的,西方文化是理性的,其实从某种角度上说,从宋明理学开始,中国文化传统中理性成分是有的。比如我们这些艺术家在对传统工笔语言的当代性探索过程中,其实也是需要去直视中西文化融合的,而这个命题是从近代一百年以来,甚至晚明时期开始面对的一个问题,关于视觉绘画创作的中西问题。格物致知正好将我们的探索,面对西方的理性化这种精神和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我们传统本来含有的方式怎么融合成与当下生活有关的视觉经验。这点,我觉得对于阐述或者是表达我们这个群体的创作是很有效的,因为这个群体是区别于其他群体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就是站在两方面的资源来进行边界的重新探讨。面对东西方不同的语言经验,其实大家都是在某一范围内去做某种工作,我们这一群人正是恰恰在这两个范围内不断拓宽边界,由这些不断拓宽边界的交点,产生了每个人不同的创作面貌,我想它的价值可能就在于这样一个历史时间点,面临着长时间东西文化差异,特别是现代文明对中国文化的改造,那么可能客观上它需要这样的探索来呈现这样一个社会发展进程。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