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编辑这部艺术集对於我是一项異常艰辛的工作。
我从事电视媒体工作多年,但从未接触过平面媒体的编辑工作。而这次从整理、搜集作品画稿及相关照片,撰写文稿、约稿、查证核实资料,到撰定色彩基调、排版、编辑、校对等等,工作量繁杂浩大,时间也颇为逼迫,深感力不从心;但我仍决定独力、尽力来完成。因为,这是我对蔷生的一个承诺,承诺助他完成多年前就打算要出一部较完整艺术全集的心愿。而实践这承诺便难以假手於人。压力虽十分沈重,但过程中,内心一直隐隐激荡着花木兰代父从戎般义不容辞的坚定和沈毅。
编辑这部艺术集的过程对於我是一次伤感而温熙的经历。
我在埋首整理蔷生的资料时,似乎重又回到过往与他相处的时空。透过他的作品,我试图循着那千丝万缕的线条进入他创作时的心路历程,去理解他用慎密连绵的点、线要述说的情绪与心境,去感受他在艺术与人生路上跌宕起伏的追寻与理想,去体会那些我所知或未知的喜乐与困惑。蔷生又一向喜欢拍照存念,这近廿年来,我不时充当业余摄影师,随时随地记录他作画外遊生日patty友好聚会画展等场景,积存了大量的照片,在百选千挑中,往事历历,『纔下眉头,又上心头』,编辑进度常常因而停滞。效率虽很缓慢,但心底里常常泛起李清照辞韻中『梧桐更兼细雨』的凄婉与温融。
回想起多年前採访来港举办讲座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先生,他在谈及《论创作》中对绘画创作有这样一段“言说”:『造型艺术诉诸视相而超越语言,如果唤起思考,则是一种形象思维……境界是一种特殊的审美经验,来自艺术家的清明的意识,既排除观念,又超越自我,用的是一双慧眼来加以观审』。作为既是作家、评论家同时更涉猎戏剧、电影、诗歌及绘画等多个领域的创作人,高行健对於『创作』过程之艰难与及愉悦可谓深谙个中况味。而作为画家的妻子,我不由得感叹:艺术创作的过程真是一条孤独的长路。猶其是钢笔画创作,我敢说那绝对是一种劳心劳力、来不得半点浮躁与讨巧随意的营生。蔷生一生事奉於他所热爱的绘画艺术,勤勉而认真,而他的自由创作基本上是八十年代中后期居港之后,因此,除去连环画及书籍插图等约稿作品,他总共创作了约三百多幅精美的画作。『蔷开一生 美遗人间』,我能为他将这些心血结晶集结成册,让爱画的人从中感受他的大爱与大善,从中领略世间的美好与和谐,是一件多值得而美妙的事!
检视手头上现有的蔷生作品的图文资料,我将之整理分类为:
上海生活时期 (1985年之前)
初到香港时期 (1985~2000年)
千禧年之后时期 (2001~2012年) 其中又分为:
- 风光景物画图版/人物画图版/动物画图版
- 各地遊歷採风•写生
- 评论文章 (选登)
- 近年主要社会活动及慈善活动
集子中已尽量搜集了蔷生各时期的主要作品,作为检视其艺术创作生涯的脈络及依据。未收录於此集子中的其他作品也见於先前由香港亚洲艺术出版社出版的《李蔷生钢笔画》、New Melody Productions Ltd出版的《李蔷生作品集》及分别由香港良友製版、深圳雅昌印製的2套《李蔷生钢笔画精品选》中。
形式方面,这部艺术集我较多用了文字和相片。以一本画册而言,无声的画面以点、线所述说的远比语言文字的表达更具张力和想象空间,但因了本人过往的工作经验较偏好文字与影(图) 像的配合,就稍稍『个性化』了一下,也算作是我对蔷生其人其画的一段画外音的解读吧;而相关的照片,则是蔷生艺术与生活最真实的記录。
约稿方面,我婉拒了有些朋友提议的商请名家大师撰写评论文章的善意,我约请的几位都是与蔷生相识多时的前辈、挚友、同行,我希望他们以最真实无华的感情说出对蔷生其人其画的感觉。
限於本人编著的水准未及专业,又刚寄寓上海,大小琐事缠身,举目茫茫,加上时间仓促 (因要赶及蔷生一週年纪念画展的各项安排,故本艺术集成书始末仅数月时间) ,难免挂一漏万,舛误之处,敬祈各方谅解並指正。
然有幸者,得多方友好不时叨念鼓励,香港好友Anna Tam义助翻译英文,香港艺术发展谘询委员会主席顾尔言先生百忙中抽暇检校译文,幼女嘉琦也时於繁忙学业中帮我解决计算机难题,深圳及上海雅昌上下同寅的敬业乐业……凡此种种,襄助此书顺利编辑成册,付梓面世。有道 『大恩不言谢』, 我也就不一一躬谢了。
谨以此艺术集献给所有在艺术与生命中
与蔷生相遇、相惜、相知的好友们!
- 叶丹
2013.1.26 於花语墅 寒冬窗下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