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LEAP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特刊《溢》出来了

2015-03-06 00:00

LEAP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特刊《溢》出来了 2015-03-06 艺术界LEAP 艺术界LEAP 艺术界LEAP

《艺术界》的微信不仅仅简单地分享当代艺术内容,更多的是对趣味的探索。

2015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特刊《溢|LEAK》封面

封面作品:唐纳天,《圣山1》,2013年,摄影


香港在泄漏。


无论是从数据、气候、编年史还是欲望的角度来看,这个城市总有一种分裂,这样的断层将其建构为一个异质的空间,总游离在我们可为之预设的认知系统之外。在《艺术界》我们开始关注这样一种美学的浮现,且称它为人造气候。在这一视角下,我们的环境由电子数据、政治图像和物质现实均匀构成。但是,这环境的现实就如同北京对天气的控制措施一样,我们越认为环境在我们的掌控之中,我们对周遭的认识就越片面。



20153月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准备的这期特刊以多重角度与方式来探讨上述主题。特约作者卓睿和亚当·博贝特撰文正面分析这一议题:卓睿将视线投向中国中产阶级的内部居住空间——他们面对愈加严重的空气污染导致的气候恶化,把活动范围限制在室内——文章审视阶级定位在中国后现代空间中的意义;博贝特则把香港的地质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这个城市演变成一座名副其实的混凝土岛屿背后的殖民主义叙事。取材于香港家佣群体的临界居住状态,建筑师曾庆豪通过折叠我们这期特刊的页面,重新构想了香港的地貌。

同时,我们关注艺术家的表达:在香港,唐纳天提示了在李氏力场,即经济泡沫成为笼罩在我们头上的人造气候的时代,世界末日变得不可能;林恺倩的作品中她和同伴们化身礼花,有些燃烧殆尽有些蓄势待发;梁御东谈到创作实践与组织管理的关系;梁伟庭最新的植物景观系列把栽培的行为植入艺术设计。在台湾,罗智信将人类与动物置于同一处境,而他的美学探索亦是一种狩猎。在北京,王卫则把动物想象成人类,存在于一个充斥着当代艺术指涉和内部装饰元素的空间里。最后,在欧洲,Metahaven回归泄漏这一概念,它既是政治工具也是美学语言。



此次我们还特别制作了一个作品集:《艺术界》的视觉总监李梅将本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展“艺聚空间”单元策展人阿列克谢·格拉斯·坎特挑选的作品的图像以处理现成品的方式进行了再加工——这些巨型装置被挪到了香港的人造都市与自然景观之间。


《艺术界》期待在3月的艺术博览会上与你相遇!欢迎来展位跟我们打个招呼,订阅一年杂志、购买我们的帆布包,或者跟我们的团队闲聊片刻。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 | Art Basel Show in Hong Kong3月15日-3月17日
展位:BoothP3


军械库展览会 | The Armory Show3月5日-3月8日
展位:BoothP9


东京艺术博览会 | Art Tokyo3月20日-3月22日
展位:SharedMedia Rack (Near AFT cafe)


来源:艺术界LEAP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