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缶翁姑苏籍弟子徐新周与赵云壑

2015-03-16 09:28

◆韩天衡 张炜羽

华夏收藏网讯 吴昌硕自同治末离家去苏沪杭一带寻师求艺,至六十九岁正式定居上海,其间流寓姑苏坊巷长达三十多个寒暑。在苏州,吴昌硕广结翰墨之缘,他的书画印创作也从初具面目步入了成熟阶段,自中年后名声鹊起。姑苏一些求学心切的青年才俊慕名而来,投师问艺。吴昌硕慧眼识英才,悉心指授,能得其薪传,登堂入室的有徐新周和赵云壑。

徐新周(1853—1925),字星州,一作星舟、星周,别署蕅花盦。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性耽金石,精通六书之旨。尝见吴昌硕之印,慕其为人,钦其精邃,愿拜门墙。缶翁见其好古劬学,欣然应允,遂为缶门早期弟子。徐新周“一志印学,无所旁涉”,惜天赋稍逊。刻印恪守师法,偶参古陶文与金文。所作虽不似缶翁钝刀入石,浑朴沉雄,而苍劲秀古,也不同俗常,颇获潘飞声、蒲华、王一亭、葛昌楹、易忠箓、高剑父等书画家、收藏家的推许,求索不绝,徐新周也视诸友为知音,乐为奏技。

题襟馆金石书画会的前身为上海书画研究会,以“讨论书画,保存国粹”为宗旨,聚集着海上数十位颇有影响的书画篆刻家与鉴赏家,吴昌硕与徐新周皆为会员。辛亥年(1911)之后,研究会易名为题襟馆,会员扩充至一百余人,成为近代海上规模最大的民间书画创作、鉴赏社团。晚清至抗战前,中日两国美术交流频繁。徐新周篆刻驰誉印坛,又逼肖缶翁,而润格远较乃师为低。东瀛人士爱屋及乌,旅沪时无不挟其数印以归。吴昌硕对这位门弟也颇为赏识,他在徐新周所辑《耦花盦印存》序中称赞其印:“精粹如秦玺,古拙如汉碣,兼以彝器封泥,靡不采精撷华,运智抱拙,星周之心力俱瘁矣,星周之造诣亦深矣。”甚至在缶翁的默许下,徐新周成为其花甲之后篆刻的主要代刀人。

吴昌硕晚年因病臂,加上书画创作等应酬不暇,面对纷至沓来的求印者,往往无奈地请徐新周及哲嗣吴涵、夫人施酒等代庖,这也是学界确认的实情。如他在“楚锾秦量之室”边款中毫不避讳地称:“(龚)景张得楚锾金、秦鞅量,希世珍也,嘱俊卿刻印。时病臂未瘥,为篆石,乞星州为之。”徐新周能为业师代刀,是幸运的,但长期泥于师迹,必定会限制自身对艺术的探索与发展。与其相类似的还有被誉为“缶庐第二”的师弟赵云壑。

赵云壑(1874—1955),名起,字子云,号半秃樵人,别署云起楼。江苏苏州人。少家贫寒,喜好丹青,先后师从许子振、任预。因癖嗜缶翁的写意花卉,而立之年经画家顾潞介绍,入门习艺。清末移居海上鬻艺,名扬艺苑,亦为题襟馆金石书画会会员。

赵云壑于缶翁之书画印章,咸加采摹,广事研求。所作梅兰竹菊及各式花卉蔬果,古艳明丽,“置之缶叟固不能辨”。山水取法黄公望、吴镇、曹知白,继学石涛、石溪,落墨清朗精诣,用笔遒劲峭拔。石鼓书法及行草、隶书各体,皆得缶翁真髓。篆刻辑有《壑山樵人印存》,不脱缶门藩篱,但对于传统秦汉玺印,颇具见解,称:“以一意追秦而终不是秦,一意摹汉而终不是汉……而所谓苍莽、浑古、爽直、洒脱,无一毫做作气者,仍与之息息相通,罔或敢背道而驰焉。则谓之非秦非汉也可,谓之亦秦亦汉也无不可,余固无容心也。”可见赵云壑是深知治艺贵在取神不在貌的。然化认知为自我,由口号成实践,生面别开,岂是易事?

徐新周与赵云壑均为缶翁嫡传弟子,运诸铁笔,功力深邃。中晚年虽有意脱出师门,印风各自向方折清刚和敦厚凝练方向发展。但长期的浸淫,缶翁一招一式已深入骨髓。通过徐、赵的艺事得失可告诫世人,拾人唾余终难跻身于一流大家,唯有推陈出新方能彰显自身的永久生命力。

来源:华夏收藏网-名家动态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