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3-25 10:11
苏曼殊《雁荡观瀑》
苏曼殊(1884—1918),原名戬,字子谷,曼殊是其法号。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他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在诗歌、小说、佛学等诸多领域皆取得成就,可谓多才多艺。以他的才情、他的胆识,时人少有能出其左右。但他却袈裟披肩一生,17岁出家,既是人间情种,又常不忘超脱尘俗,以半僧半俗的形象风闻那个时代。
苏曼殊是诗僧,作为革新派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他曾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为后世留下了不少令人叹绝的诗篇。他的诗总有一种从骨子里自然而然流露出的伤感,如1909年,苏曼殊在东京的一场小型音乐会上,认识了弹筝女百助。因相似的遭遇,两人一见如故。但此时的曼殊已了却尘缘,无以相投,便垂泪挥毫,写了一首诗:“鸟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读来令人柔肠寸断。
平时大家多注重苏曼殊在诗歌小说方面的成就,以及为僧的经历,对其在绘画方面的造诣则知之甚少。其实苏曼殊在绘画方面的成就并不亚于诗文,他的画清淡典雅,不落俗套,不袭前人,自成一格,在当时就已“声腾中外”了。苏曼殊作画都是送人的,他最喜欢给女人画画,真所谓有求必应,有时简直是毛遂自荐。却鲜少主动向男性友人赠画,即使是至交好友,也是一画难求。南社好友高吹万,千里寄缣,请苏曼殊绘制《寒隐图》,一再稽延,频年难以到手。《太平洋报》总编叶楚伧仰慕其祖上名媛叶小鸾,屡次请作《汾堤吊梦图》,苏曼殊总以无净室无画具为由推脱。因他一生漂泊无定,保存下来的画作不多,1919年,其好友蔡哲夫收集苏曼殊的画,刊行《曼殊上人墨妙》一册,收入苏画22件,影响甚大。1999年,朱少璋再将其重新刊订,命名为《苏曼殊画册》,使人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这位传奇僧人的艺术成就。
来源:99艺术收藏-收藏指南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