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恩师无染先生于1938年经民国大书法家张伯英及当代史学家谢国祯介绍拜在黄宾虹老先生的门下成为入室弟子。做为无染的学生也不可免俗地滋生了当大师徒孙的自豪感,可惜的是我主攻的是人物画,对师祖那浑厚华滋的山水画风及学富五车的学识修养只能高山仰止望洋兴叹。更因我生也晚阴阳两界时空阻隔不能一亲尊颜而慨叹万分。所幸于2016年5月借到歙县联系筹备办展之机有幸到师祖的故乡采风一游。到宾虹故居拜谒参观成了必须完成的一桩夙愿。
一日天气晴好,在好朋友永忠的陪同下来到距府城三四公里远的潭渡村。小村很幽静,大白天也不见有多少人来往。将要到故居的路口的一面粉墙上写着被雨水冲刷的有些模糊的“黄宾虹故居”的字样。墙的上方的指路广告牌被雨淋的有些损毁。路口处还保留着三间不大的老房子在述说着岁月的苍桑。故居的大门临着一个狭窄的胡同,院门高耸有些鹤立鸡群的感觉,看来政府做了修饰。推开门,里面静悄悄无有其它访客。门房的老大姐大概也是这里的馆长,为人满热情,我和老伴转悠着在里面静静地观看,永忠见馆长坐在台级上打毛衣便和她用家乡话聊了起来,听永忠讲:这位故居的管理人是宾虹老人的本家族人,大概是族孙辈。为了这个故居展馆每日承担着孤独与寂莫,可她并不感寂莫。我有些感动和感慨,与热门的旅游点相比那是天壤之别。古人云:阳春白雪和者甚寡。如若此地门庭若市那便奇之怪哉了。我更深深地体会到:文墨之道亦是寂莫之道。无寂莫便无心清,“心不清便无以见道”。
院落幽静清雅,花木葱茏姿态隽逸透着一股文人气。展室的屋堂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里面悬挂及陈列着宾虹画作的复制品及老照片、日常生活用品,内容很丰富但晃如隔世。观看我不厌其烦地仔细观看着如隔空与先贤对话,心里很是有一种说不清的充实及满足感。记得观后挥笔在宣纸条幅上留下墨迹:“高山仰止”
临走馆长大姐将我们送出大门且遥望着不断挥手。
一个美好的上午,在大师的祖居地聆受着先贤的深厚文化及辉煌业迹,这里的幽雅与静谧使人终生难忘。
潭渡村口
三间老房
废弃的院落
故居的正门
出入的小门
虹庐宾虹像前合影
宾虹草堂中合影
怀德堂
宾虹中年像片
母及妻影像
永忠与馆长闲谈
宾虹画作
宾虹画作
宾虹卧室
文具
庭院
庭院
庭院
庭院
再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