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盈”字款白瓷研究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传世及出土文物进行梳理及查阅古文献资料,对“翰林”、“盈”字款白瓷的年代、产地及涵义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翰林”、“盈”字与唐代宫廷设置的翰林院及大盈库(百宝大盈库)有关,署这两种款识的白瓷是唐代邢窑专门为宫廷烧造的贡品,其年代当在开元以后,唐朝灭亡后不复烧造。其烧造地点在今河北省内丘县城关一带。“翰林”、“盈”字款白瓷是研究唐代邢窑生产性质及唐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实物资料。 1997年11月,笔者随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陶瓷专家李辉柄先生考察陕西、河南占窑址,其间访问了陕西省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占研究所,得以观赏到西安地区出土的一批唐代白瓷。其中一件唐代大明宫遗址出土的署“翰林”、“盈”字双款的邢窑白釉罐(图版八,图一)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盈”款瓷器升值空间大
唐代著名的邢窑白瓷中有刻“盈”字款的产品,“盈”是宫廷内“大盈”库的简称,表示它们是官府的用品。“盈”字款瓷器均为白瓷,均刻款识于器物底部,时代为唐代中晚期,研究界普遍认为它们为河北邢窑产品,系为皇家大盈库所烧造。
大盈库之名始于唐玄宗时期。西安收藏家张国柱藏有一件唐代邢窑白瓷碗残件,收录于《西安古瓷片》一书,此件碗底残存有刻款“大盈”二字,采集自西安津镐路建筑工地,验证了“盈”字款确为皇家大盈库瓷器。“黑石号”出土白釉绿彩瓷盘带有“盈”字和“进奉”刻款,说明它们与邢窑应有密切关系,黑石号沉船出土的金银器和“盈”字款、进奉款白釉绿彩瓷,都在揭示这条阿拉伯商船的不平常之处:它很可能搭载了外交使节或兼有外交使命,返航途中携带了作为国礼的皇家大盈库所拨器具。
现在,呈现在你面前的就是唐代邢白釉“盈”款白釉罐,唐,高20厘米,口径20厘米。罐口微撇,短颈,圆腹,腹以下渐收,平底。底无釉,题有“盈”字款。胎、釉洁白细腻。此罐造型规整,线条柔和,稳重大方,通体白釉,无以为饰,丰盈简约,优美典雅。在月白匀净的釉面上,泼洒出一身洁白无瑕,宛如仙女下凡般的飘逸。形神兼备,水墨浑融,装饰效果极强,是唐代瓷器的传世精品。收藏界权威人士马未都称,邢窑“盈”字款白釉罐,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好的仅有3件之一,目前已是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宝。
1984年春,在内丘县城西的西关村和中丰洞村窑址采集到带“盈”字铭文的细白瓷残器和瓷片,从器物造型、款字风格等来看,与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出土的“盈”字款瓷如出一辙。带“盈”字款的瓷器,应为唐代宫中大盈库的定烧器,专供皇帝宴饮赏赐之用,故可以说,邢窑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官窑之一。
邢窑白瓷的造型,以工艺分为圆器和琢器;以用途分,有日用瓷与陈设瓷。圆器指碗、盘、杯、碟等,一次完成的器物;琢器也称立(形)器,指瓶子、注子、罐、壶等,不能一次拉坯而成的器物。它们均体态圆浑、饱满、丰盈。“盈”和“大盈”是至今邢窑产品发现的重要款识。其中“盈”与“大盈”、“翰林”是邢窑特有的款识。
至于“盈”字铭文的几种不同的刻划,以及文体的流畅程度和器物圈足的不同,说明邢窑在唐中期至五代末,一直为宫中烧制的官窑。比如以茶碗来说,有饼足底直口微侈的浅腹碗(唐中期),有玉壁底唇口浅腹碗(唐晚期),有带圈足“盈”字铭文的瓷片(唐晚期至五代)。从实物中可看到,早期白瓷产品“盈”字刻画比较呆板,后期产品的烧制水平使其更加完美,“盈”字的刻划也更加潇洒自如,这就进一步证实了邢窑烧制官瓷的时间如此之长。带“盈”字铭文的器物,均为细白瓷:器内外上满釉,胎质细致洁白釉光滋润明亮。如此精湛的制瓷工艺水平,不愧为唐代白瓷的杰出代表,是我中华古瓷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古老传统文化的象征,因此唐代邢窑白瓷早已名扬四海。
此邢白釉“盈”字款罐的“盈”字的刻画比较生硬,烧制年代为唐早期。“盈”字铭文的几种不同的刻画和器物圈足的差异,可能说明邢窑在唐早期至五代一直为宫中烧制官窑瓷器。“盈”字铭文瓷器均为细白瓷,胎质细致洁白,釉光滋润明亮,应为唐代宫中大盈库的定烧器,是专供皇帝宴私赏赐之用,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官窑产品。此件稀世珍宝,将于4月28日~29日在北京京广中心进行预展,4月30日在京广中心中经拍卖会拍卖,相信定会引起收藏界及历史研究界的一片轰动,必将成为各藏家竞相抢拍的目标,为2008年的春季京都拍卖会再添一道亮丽风景。
作者:瓷器鼻祖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